16岁的高中生小明数天前在体育课上“蛙跳”运动后出现下肢肌肉酸困、疼痛、无力,开始并未在意,但症状持续不好转,影响下地行走,并自己发现小便后尿液颜色呈“可乐、酱油色”。后来,因下肢肌肉困疼加重回到家中,小便后被家人发现便池尿液颜色呈酱油色,家人吓了一跳,急来医院就诊。
导致小明上述症状的原因就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只是跳了跳,怎么就横纹肌溶解了呢?
不恰当的运动正是横纹肌溶解的一大重要诱因,不当运动导致肌肉损伤、肌细胞破坏,从而导致小明的一系列症状。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由于肌肉损伤引起横纹肌破坏和崩解,导致包括肌酸激酶、肌红蛋白、醛缩酶、乳酸脱氢酶及电解质等肌细胞内的成分进入细胞外液及血循环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人体的肌肉有三种: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其中骨骼肌和心肌都属于横纹肌。横纹肌溶解症主要发生在骨骼肌上。RM包括临床无症状的肌酸激酶升高及危及生命的肌酸激酶极度升高、电解质紊乱和急性肾损伤等。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因复杂,只要能够引起横纹肌细胞溶解、破坏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目前认为病因主要分为挤压与创伤、运动及肌肉过度活动等物理因素及药物、毒物、感染等非物理因素。这些病因导致横纹肌细胞内钙超载,而引起细胞内钙超载的原因是细胞膜被直接破坏与能量耗竭。
如何诊断横纹肌溶解
临床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往往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
横纹肌溶解临床表现可能从无症状到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急性肌无力、疼痛/压痛和受累肢体或身体部位的肿胀(结节、肿瘤)。值得注意的是,茶色或者深褐色的尿液也是横纹肌溶解症的一种表现。
横纹肌溶解症也可从实验室检查中找到蛛丝马迹。最常见的是当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水平升高>正常上限的5倍或>1000IU/L的时候,就需要警惕横纹肌溶解的发生,其中CK-MM亚型最能反映骨骼肌损伤。同时由于肌肉的损伤,血钾、肌酐、肌红蛋白、肝转氨酶(AST、ALT)也可能会升高。
如何治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目前公认的治疗原则包括尽快去除病因,及早给予大量补液,防治危重并发症。横纹肌溶解带来的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去除引起肌肉损伤的病因至关重要。同时尽早大量静脉补液是横纹肌溶解无可争议的治疗措施,因为血容量减少是横纹肌溶解引起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考虑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及甘露醇利尿,但是目前应用利尿和碱化尿液仍存在争议。若合并严重的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应考虑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如何预防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预防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我们能做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①避免酗酒;②避免自行滥用药物;③避免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运动;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因为在极端炎热环境下工作或活动,可能会引发一些横纹肌溶解的危险因素;⑤有病例研究表明小龙虾可能携带致横纹肌溶解症的毒素,故食用小龙虾也需适量。
近年来,新闻上关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创伤、过度运动后常见。
当出现典型的三联征——肌痛、乏力、深色尿时则需考虑横纹肌溶解的发生。
但也不需过度担心运动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发生,注意适度、科学地运动,补充水分及电解质。运动后如出现发热,晕厥,恶心呕吐,尿茶水色、酱油色等应立即降温补液,如有必要应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检测CK、肌红蛋白、肾功能。
(作者:郭清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