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B

消除“艾梅乙”,母婴阻断很重要 许莹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产科 主管护师 江秀敏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护理部 主任护师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目标,维护母婴健康权益。到2025年,在国家层面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结果指标: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2%以下,先天梅毒发病率下降至50/10万活产及以下,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至1%及以下。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简称“艾梅乙”),母婴阻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孕妇感染“艾梅乙”后,可传染给胎儿,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死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感染等多种围产不良结局,做好科学全面的管理检查是防治“艾梅乙”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措施:

一、尽早筛查确诊

婚检与产检:新婚夫妇和备孕夫妇应主动进行婚检和产检,尽早发现是否存在感染,如确诊感染,应积极进行预防母婴传播干预,降低感染对母胎的不良影响。

孕早期筛查:孕妇应在孕12周前主动进行艾滋病、乙肝和梅毒的咨询和筛查,这是预防母婴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二、孕期干预

规范治疗:对于确诊为“艾梅乙”阳性的孕妇,应立即前往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咨询和综合评估,接受规范的治疗。

艾滋病:孕妇应尽早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治疗),以降低病毒载量,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梅毒:孕妇应接受青霉素等有效抗生素的治疗,以消除病原体,防止传染给胎儿。

乙肝:病毒载量高的孕妇可以接受抗病毒治疗,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等,这些药物在孕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

分娩方式选择:对于病毒载量较高的孕妇,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应咨询医生意见,必要时可选择剖宫产以降低传播风险。

三、产后干预

新生儿管理: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干预措施。

艾滋病:新生儿应在出生后6小时内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并进行定期的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

梅毒:对于梅毒感染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应进行梅毒的相关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干预。

乙肝: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快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供双重免疫保护。

喂养方式选择:

艾滋病:受感染的产妇应避免母乳喂养,选择婴儿配方奶粉等进行人工喂养。

梅毒:梅毒感染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如果母亲已接受正规治疗且无乳头皲裂和乳腺炎时,可以母乳喂养。但如有乳房、乳晕上的梅毒疮或破损伤口,要暂停亲喂。

乙肝:新生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可以接受乙肝阳性母亲的哺乳。但需注意乳头卫生,避免在乳头破裂、出血或伴有浆液性渗出时母乳喂养。

四、规范随访与监测

感染孕产妇的随访:对感染“艾梅乙”的孕产妇进行规范的随访和监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母婴传播的效果。

儿童的规范随访:对感染孕产妇所生的儿童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监测,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潜在的感染或并发症。

综上所述,通过尽早筛查确诊、孕期干预、产后干预以及规范随访与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断“艾梅乙”的母婴传播。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孕妇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作者:许莹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产科 主管护师

江秀敏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护理部 主任护师

2022年福建医科大学启航基金,项目编号:2022QH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