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B

骨痛,幕后真凶竟是它——骨髓瘤 罗娟莉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立医院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老王这些时日总感到乏力,腰骶部隐隐作痛,晚上常常在那长吁短叹。老伴暗暗着急,每日补血、补钙、补气之品轮番上阵。可是,两个多月过去,老王丝毫不见好转,反有愈演愈烈之势,脚肿了,胸背骨头也痛,日日头晕眼花,不久便瘦了一大圈。这日老王醒来,自觉手足麻木,胸腰处骨头痛得厉害,老两口终于察觉到不对劲儿,赶忙去了医院。这一查,还真给查出不少毛病来,贫血、高血钙、肾功能不全、蛋白尿,拍了张胸片、骨盆平片,就见那肋骨、髋骨上一个个虫噬样黑洞挺吓人的。医生告诉他可能是患了“多发性骨髓瘤”,让他住到血液科进一步诊察。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肿瘤的一种类型,它起源于生发中心后终末分化B淋巴细胞,以恶性浆细胞在骨髓克隆性增殖并合成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征,可导致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溶骨性骨病等终末器官损害。

MM占恶性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年发病率为3~4/10万,在不同地区和种族差异比较明显,黑人发病率高于白人,我国的上海以及新加坡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北美和欧洲。大部分患者在65~74岁发病,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约为1.6∶1)。

多发性骨髓瘤的危险因素

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肥胖者发生骨髓瘤风险为非肥胖者的1.55倍。饮食、饮酒或吸烟与骨髓瘤没有直接的关系。暴露于杀虫剂、慢性辐射与MM发病有关,但也有研究否定。MM发病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感染(HIV和丙型肝炎)相关。

细胞遗传学里的蛛丝马迹

MM的基因组表型复杂。MM的原发细胞遗传学异常大致分为2类:将近50%为非超二倍体核型异常,往往伴IgH基因易位,常见于伴髓外侵犯者;另一类为超二倍体染色体异常,很少伴有IgH基因易位。二者最终通过影响某种cyclinD基因参与MM的发病。继发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包括1号染色体异常(1p缺失或1q扩增)、17p13缺失和C-myc易位等,参与疾病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表现变化多端

骨髓瘤骨病是MM的重要特征之一,骨破坏引起骨痛、骨骼肿块及病理性骨折,骨痛常为首发症状。骨髓浸润可致贫血,是最常见症状之一。肾损害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及肾功能不全,伴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常以水肿、腰痛就诊。

M蛋白相关表现如感染,是MM的常见初诊表现;高黏滞综合征引起紫癜、头晕、视物模糊、手足麻木,严重者昏迷;淀粉样变性有舌肿大、心脏扩大、皮肤苔藓样变、皮肤出血、外周神经病变等。

5%~15%的患者初诊时存在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活动障碍等,严重者括约肌失控或瘫痪。

如何识别骨髓瘤

最简单的是血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见红细胞缗钱状排列及骨髓瘤细胞。骨髓瘤蛋白检测包括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血清游离轻链、尿轻链或本周氏蛋白等。

骨髓穿刺和活检后予行细胞遗传学、FISH、免疫表型分析;基因芯片和浆细胞标记指数。骨髓涂片见骨髓瘤细胞达10%以上,具诊断意义。

影像学MRI和PET - CT 比放射线骨检查更敏感,能更早发现骨病、骨病程度和髓外病变。脑钠肽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是淀粉样变性或轻链沉积病引起心功能不全的有效筛查方法。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原则

传统化疗难以使初治的MM患者获得完全缓解。自体移植和新的药物治疗(免疫调节药物、蛋白酶体抑制药、CD38单抗等)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到目前为止, MM仍然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

(作者:罗娟莉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立医院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