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经常一不小心就崴了脚?是不是觉得脚踝怎么那么脆弱,动不动就出问题?是否在一次严重的崴脚之后,虽然疼痛已经消失,但总觉得脚踝不稳定?要警惕,可能是大家常说的“习惯性崴脚”。崴脚是踝关节扭伤的俗称,反复的踝关节扭伤如果没有正确的治疗和康复就会发展为“习惯性崴脚”,在医学上又称为“慢性踝关节不稳”。
认识和自测“习惯性崴脚”
“习惯性崴脚”可以表现为脚踝在没有受到明显撞击的情况下突然失去支撑,让您险些摔倒,或者在进行走路、跑步、跳跃等活动时感到脚踝不稳,还有些常见的症状包括感到脚踝空虚、疼痛、肿胀、无力等。长期的脚踝不稳可能导致反复扭伤,如果治疗不当,会造成关节软骨损伤,而进一步发展成关节炎、关节畸形,影响行走,降低生活质量。
这里提供一些简单的自测方法,让我们自己来评估一下踝关节是否稳定:
(1)坐位测试:两只脚同时做屈、伸、内翻、外翻活动度测试,看是否有哪只脚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或运动时存在不适,再屈膝位做勾脚尖动作,看两只脚是否一致。
(2)单腿站立测试:如果单腿站立的情况下,负重脚踝的力量正常,不容易使重心失去平衡,则脚踝的力量就比较强,属于健康状态。如果容易失去平衡,脚踝的力量不正常,则脚踝的力量就比较弱。
(3)单腿踮脚尖测试:每条腿各踮脚10次,自我感觉两条腿是否明显发力不一致,是否存在踮脚时踝部支撑不稳定导致身体摇晃的情况。如果您在以上一个或者几个测试中存在双侧踝关节明显差异,那就提示崴脚的风险较大,需要注意保护和锻炼了。
避免“习惯性崴脚”的对策
想要预防“习惯性崴脚”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预防踝关节扭伤:选择合适的鞋子,参与户外活动时,注意观察路面情况,尽量选择平整的路面,预防崴脚,同时适当训练以增强踝关节周围的肌肉,这些都有助于降低踝关节扭伤的风险。
二是扭伤后正确处理:脚踝扭伤的第一时间应按照RICE原则进行处理,即“休息、冰敷、加压、抬高”,这个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最最简单的处理原则。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扭伤最初的72小时内,切忌立即用热敷(包括热沙袋、热水、蜡疗、烤灯等)。待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后,伤后的康复练习才是重中之重!以下是几个简单易学的练习动作:
(1)坐在凳子上,使受伤的脚悬在空中,用脚拇指当作铅笔写字。移动踝和足,在地板上写字母表上的每个字母。使小腿伸直,膝关节和踝关节不要伸直。这字母开始较小,随着踝关节功能的改善就会变大。
(2)站在一个台阶上,脚跟悬空,两手放在髋部或向前伸直,脚跟向下落,再慢慢抬起脚跟,用脚趾站立,然后脚跟慢慢下落,每组做10次至20次,每天做两遍;
(3)坐位或卧位,用弹力带、毛巾或布条等套在脚掌前部。缓慢向上牵拉并坚持15秒钟,重复至少10次;
(4)呈坐姿,先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住,另一端系在受伤的脚上,用脚向外拉橡皮筋,然后向内放松,再向前拉,再放松,反复练习,每组做10次至15次,每天做两遍。
每一次不经意的扭伤,都可能为“习惯性崴脚”埋下伏笔,请记住,预防总是大于治疗,提升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定性,让每一步都更加稳健。如果您发现自己已经有“习惯性崴脚”的表现,不必过于担忧,通过及时的评估和科学的康复训练,也可以远离“习惯性崴脚”的困扰,让您享受更加健康、活跃的生活。
(作者:姜财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康复医学中心 副主任医师
郑予哲 福建医科大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