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在旁人眼中,积极乐观、生活充实,工作和社交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然而他们内心深处时常被难以名状的痛苦啃噬,这种痛苦就可能来自隐匿性抑郁。
隐匿性抑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抑郁症,它不像典型抑郁症那样,以明显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症状示人,因而极易被忽视和误诊。据统计,10%~30%的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为隐匿性抑郁,在综合医院的就诊患者中,这一比例可能更高。
隐匿性抑郁的症状常常“伪装”成各种躯体不适。常见的比如头痛,患者可能会感到头部一侧或双侧持续性隐痛,程度时轻时重,止痛药物往往效果不佳。有的患者则表现为慢性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痛、胃胀,反复就医检查,却难以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因。另外,睡眠障碍也是隐匿性抑郁的常见躯体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除了躯体症状,隐匿性抑郁患者在情绪和行为上也有一些特殊表现。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开朗、善于社交,常以微笑示人。但这种“微笑”并非发自内心,在独自一人时,他们会情绪低落,悲伤、焦虑和无助。在行为方面,他们可能会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渐渐变得对这些活动提不起劲,却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隐匿性抑郁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多个因素。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的分泌异常,会影响情绪调节,导致抑郁症状的出现。心理因素方面,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经历重大生活创伤(如亲人离世、失业、感情破裂等)、性格内向且不善表达情绪的人,更容易患上隐匿性抑郁。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当个体在生活中缺乏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内心的痛苦无法倾诉和排解,也会引发抑郁。
由于隐匿性抑郁症状的隐蔽性,很多患者最初会前往综合医院的各个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等,反复进行各种检查,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要正确诊断隐匿性抑郁,医生不仅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躯体症状,更要关注其情绪变化、生活经历、性格特点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心理测评量表,如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也能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对于隐匿性抑郁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的综合方案。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CBT)较为常用,它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技巧。人际关系治疗则侧重于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此外,患者自身也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
隐匿性抑郁虽然隐蔽,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提高对它的认识,关注自身和身边人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现症状并寻求专业帮助,就一定能够打破这层隐匿的“伪装”,让阳光重新照进心灵。
(作者:许伟彬 泉州市惠安县疗养院 精神3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