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B

机器人“焊枪”修复大脑短路 福建省儿童医院多学科协作终结10岁女孩癫痫噩梦 林颖

医生在床旁行皮层电刺激,确认功能区位置

手术次日,未见神经功能障碍,小雨顺利拔除电极

福建10岁女孩小雨(化名),曾经生活在一个随时可能“断电”的世界里,而这一切的开端,竟源于8岁时的一次突发状况——

那天,她如往常一样坐在饭桌前吃饭,突然出现呕吐、脸色发紫。谁也没有料到,从这次起,小雨的眼睛开始频繁不对劲了。

“就像有人突然给眼前的世界打上了马赛克。”小雨这样描述她的发病体验。为此,小雨一家人开启了一场漫长的求医之旅。

癫痫戴上“隐形面具”

求医路充满波折

父母带着小雨辗转了多家医院,最终在北京一家医院确诊了病情。“当医生说出‘癫痫’二字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了。”小雨的母亲说。

与大众印象中四肢不断抽搐的典型癫痫症状不同,小雨患的是一种以视觉症状为主的癫痫。若未能捕捉到发作期的脑电图,极易被误诊为偏头痛或脑炎。

更令人忧心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视觉中断,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埋藏在这个活泼女孩的生活中。

北京专家的确诊并未改变小雨的命运——在服用了一种抗癫痫药物后,小雨的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回到福建后,父母带着小雨来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儿童癫痫诊治中心继续治疗。“医生给她慢慢增加药量,但小雨的癫痫依然每隔五六天发作一次,严重影响生活与学习。”小雨母亲说。

多学科协作

破译大脑“乱码”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儿童癫痫诊治中心,一场特殊的“密码破译”正在进行。

对于小雨这种药物难治性癫痫,手术成了最后的希望。“这类手术就像在茫茫宇宙中寻找特定的星辰。”省儿童癫痫诊治中心副主任周有峰给本报记者展示了小雨术前发病的脑电图报告。这看似一团乱麻的脑电波,却是破题的关键。

“大脑的异常放电是间歇性出现,稍纵即逝。要捕捉到发作期的脑电图,不仅需要长时间监测,更需要医生对波形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周有峰补充道。

作为沪闽共建的国家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儿童癫痫诊治中心有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专家定期坐诊、远程会诊,为复杂病例提供“双保险”。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功能神经科叶晓来主任的指导下,沪闽的多学科专家团队通过监测小雨多次癫痫发作期的脑电图,结合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和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SEEG),最终锁定了深藏在大脑的异常放电区——一个仅几毫米大小的“短路点”。

机器人辅助手术

毁损大脑的“短路点”

手术台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梁秦川副主任医师与福建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荆俊杰团队联手,借助机器人,通过射频方式热凝毁损癫痫灶。“就像用‘焊枪’点掉电路板上的短路点。”周有峰打了个比方。

术后,小雨的“视觉马赛克”彻底消失,癫痫发作归零,脑电图也逐渐趋于正常的波形。正是这个深藏在大脑褶皱里的“短路点”,制造了困扰小雨两年的“视觉马赛克”。

“她现在一天天向好,成绩也很优秀,能有现在的状态我很满意了。”小雨母亲欣慰地说。

沪闽赋能

打造癫痫诊疗“福建模式”

难治性癫痫是癫痫领域的一大挑战,小雨手术成功的背后,是沪闽医疗协作沉淀5年的成果。

据周有峰介绍,儿童癫痫诊治中心成立于2020年,并于2022年通过“中国抗癫痫协会(CAAE)一级癫痫中心”评审,是我省首家经CAAE认证的儿童专科癫痫诊疗中心。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专家的指导下,儿童癫痫诊治中心还打破学科壁垒,联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6大科室,构建多学科协作体系,为难治性癫痫患儿和有外科手术指征患儿提供更个性化的精准治疗。

“过去很多家长只能去北上广求援,现在依托上海资源,我们医院实现了术前评估、高难度手术与术后康复的全链条服务。”周有峰解释道。

据统计,儿童癫痫诊治中心2024年门诊量激增52.1%,住院癫痫较2023年增长11.5%;脑电图检查数量5434人次,年接诊难治性病例超1000例,这些患儿多数都在福建省儿童医院癫痫中心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当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像小雨这样的故事,正发生在越来越多福建癫痫患儿身上。

“带电的小大脑”终将在家门口重获新生!

(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