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B

血常规报告单里的“健康密码” 郑丽兰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基础的检验项目之一,仅需一管血,就能为医生提供贫血、感染、炎症甚至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线索。然而,面对报告单上密密麻麻的指标和箭头,许多患者常感困惑:“这些数值异常要紧吗?”“我是不是得了重病?”作为检验科医生,本文将带您抽丝剥茧,读懂血常规报告中的“健康密码”。

血常规的三大核心“军团”

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大类细胞组成,分别承担着运输氧气、抵御病原体、止血凝血的功能。报告单中的指标虽多,但均围绕这三大系统展开。

1. 红细胞系统:身体的“氧气运输队”

*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成人):男性130~175g/L,女性115~150g/L。

降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维生素B_12缺乏等。

升高:可能与脱水、高原反应或血液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

*红细胞计数(RBC)与红细胞压积(HCT):常与血红蛋白一起看,帮助判断贫血类型。比如,同时偏低且红细胞个头小(常看MCV),提示可能缺铁性贫血。

注意:孕妇、儿童、老年人因生理特点,正常值范围可能略有差异。

2. 白细胞系统:人体的“免疫卫士”

*白细胞总数(WBC)正常范围:成人(3.5~9.5)×10^9/L,儿童略高。其细分类型(五分类)更具诊断意义:

*中性粒细胞(占比40%~75%):

升高:细菌感染、创伤、应激反应。

降低:病毒感染、药物(如化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淋巴细胞(占比20%~50%):

升高:病毒感染(如流感)、结核、淋巴细胞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长期使用激素。

*单核细胞(占比3%~10%)

升高:感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恢复期。

*嗜酸性粒细胞(占比0.4%~8%):

升高:过敏、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病。

*嗜碱性粒细胞(占比0%~1%)

升高:过敏、感染。

重要提示:单看白细胞总数轻度变化别太紧张,需结合症状和其他检查(如CRP)。

3. 血小板系统:血管的“修补工”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125~350)×10^9/L。

降低:可能提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肝硬化、药物副作用,严重减少(<50×10^9/L)需警惕出血风险。

升高:常见于感染、缺铁性贫血,持续显著升高需排查骨髓增殖性疾病。

血小板体积(MPV):反映血小板活性,结合PLT分析更有意义(如PLT低但MPV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尚可)。

常见误区:箭头≠疾病

生理性波动:剧烈运动、女性月经期可能导致红细胞或血小板短暂升高;孕妇血容量增加,可能出现“生理性贫血”。

检验误差:采血不畅、标本凝固可能影响结果,若单项指标轻微异常,建议复查。

综合判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如铁代谢指标、骨髓穿刺)明确病因,勿自行对号入座。

检验科医生的建议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空腹或非空腹对血常规影响较小(特殊人群遵医嘱)。

看报告时:重点关注显著异常(如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50×10^9/L)或多项关联指标异常。

就诊时:提供完整病史(如是否有出血、服药史),帮助医生精准判断。

血常规是健康筛查的“第一道防线”,但绝非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面对异常结果,不必过度焦虑,也切勿忽视警示信号。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结合个体情况制定诊疗方案,才是科学应对之道。

(作者: 郑丽兰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2022年福建医科大学启航基金,项目号:2022QH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