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B

这些不适 肠道在求救 刘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结直肠外科 副主任医师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之一,在维持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很多人对肠道发出的健康警报不够重视,经常轻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腹泻、便秘、腹胀等小症状,从而延误了病情。本文通过识别肠道异常信号、分析常见相关疾病及给出预防建议,希望提高大家对肠道健康的意识,提升对身体异常变化的警觉性,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守住身体的第一道防线。

肠道健康的重要性与“信号”意识

肠道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地位远远不是传统观念中“只是个消化器官”那么简单,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肠道不仅是营养吸收、代谢的关键场所,更是在免疫调节、神经信号传递、情绪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第二大脑”。当肠道出现问题时,身体会发出一系列微妙而重要的“求救”信号。例如间歇性腹胀、排便次数发生改变,大便形状出现异常等情况,尽管开始时的症状不明显,然而这常是某些潜在疾病早期显现的征兆,倘若不予重视,容易错失最佳的干预时机,从而埋下慢性炎症乃至恶性肿瘤发展成疾的风险隐患。

常见“求救信号”解析

临床上反复无常的腹泻常常提示肠道对外界刺激或自身功能调节的适应能力出现问题,当腹泻超过两周,并伴随有黏液或脓血现象时,则要警惕感染性病原物、炎症性肠病或者吸收障碍等更深层的问题。与此相对立的情况就是长期性便秘,其源于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与肠道动力减退等因素,可能是结肠狭窄、肿瘤压迫等器质性病变的早期信号。而一些莫名的腹胀和腹痛症状,在饭后加剧或夜间醒来疼痛的情形下,常预示着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乃至内分泌紊乱的存在。

信号背后的可能疾病:从功能紊乱至器质性病变的转变

从病理角度看,肠道“求救信号”背后常对应三种类型的疾病谱系。第一种是功能性疾病,例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等,它们的临床表现通常会呈现波动态势,没有明显的器质性损伤,但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疾病虽然不会直接威胁到生命,但却需要长期的管理。第二种是炎症性肠病,包含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这两种病症,它们具有慢性发展的特性,容易反复发作,并且涉及多系统的并发情况。患者最初可能只是出现轻度的腹泻或者肠鸣音亢进的症状,可随着病情的逐渐推进,肠道受到的损害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发生肠穿孔以及肠癌的风险也会大幅增加。

科学应对肠道“警报”:诊治与预防策略

肠道“求救信号”来临时,科学就诊与日常管理同样关键,出现反复或者持续性的肠道不适,应去到医院做必要检查,例如大便常规、肠镜、肠道影像学、幽门螺杆菌等检查,以排除严重器质性病变。改善饮食结构,是守护肠道健康的根基,高纤低脂、少精制糖的饮食习惯,利于肠蠕动,减少菌群紊乱。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压力调控,对肠道神经调节同样重要,随着肠道微生态学的发展,益生菌的合理补充在调节菌群平衡。预防和治疗功能性便秘、腹泻等方面确实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益生菌的选择应当结合个人情况,不可盲目服用。

肠道虽沉默,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传达健康信息,学会倾听这些“求救信号”,是身体管理的一种表现,也是对自身生命质量的重视。在信息杂乱的时代,只有用科学理性的目光辨别症状的真假,用行动的力量回应身体的呼唤,才能在疾病苗头出现时及时止损,为健康筑起一道防线。

(作者:刘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结直肠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