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世卫发布最新数据 乳腺癌成为世界第一大癌

□本报记者 刘伟芳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预估了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类型的最新发病率、死亡率情况,以及癌症发展趋势。

2020年,女性乳腺癌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癌症,约占新发癌症病例的11.7%。在新确诊的患者中,每8名就有1名是乳腺癌患者。其次分别是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宫颈癌、食管癌、甲状腺癌和膀胱癌。这些常见的癌症类型,占据了60%以上的新发癌症病例。

晚婚晚育 营养太好 乳腺癌高发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乳腺癌新发病例数的快速增长。其根本原因之一是乳腺癌风险因素的不断变化,比如推迟生育、哺乳减少,这在正经历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国家中最为明显,超重和肥胖,以及缺乏运动,也是造成全世界乳腺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本报健康大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江分院副院长张惠灏副主任医师作出详解:

1.营养好 月经早绝经晚

一般而言,女性月经初潮年龄≤12岁或绝经年龄≥55岁,我们认为是乳腺癌高危人群。

随着营养的提升,女孩性早熟现象越发严重,10岁左右来月经比较常见。女性有些即使在55岁前结束月经,但卵巢功能还在,仍然分泌激素,这些都可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2.逐年下降的生育率 让女人更危险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上年减少63万人;而2018年、2019年人口出生人数分别为1523万、1465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特别是城市生育率低,生育推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初次活产年龄≥30岁,流产(含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不少于2次,无哺乳史或哺乳时间短于4个月也会导致乳腺癌风险增加。

3. 肥胖 绕不开的话题

饮食西方化,高脂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多,超重和肥胖也是危险因素。

4. 熬夜 熬的是健康

有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上夜班的人,患肿瘤的风险较高。

此外,经济条件提升,体检意识增强,两癌筛查广覆盖,科普宣教的增加都使得乳腺癌早癌发现的比例大幅提升。

我国年轻患者比较高

两个年龄段乳腺癌最高发

“国外的乳腺癌患者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一般在65~70岁达到高峰,且60%的患者在绝经后。但我国的乳腺癌患者60%在绝经前。” 张惠灏告诉记者。

在我国,乳腺癌发病呈现两个高峰:

一个出现在45~55岁之间。

另一个出现在70~74岁之间。

从年龄分布上看,乳腺癌发病率从30岁开始逐渐升高,并于5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50岁以下的女性患者约占40%。

这可能是由于更年期是女性的多事之秋,卵巢分泌的激素开始减少或消失,致使内分泌激素失去平衡,分泌紊乱。加上中年女性上有老、下有小,在工作、家庭上也有不少的东西需要思虑,长期处于疲劳、压力、坏情绪中,身体内环境失衡,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引来癌症。

适合国人的筛查标准来了!

2021年1月,由我国国家癌症中心提出、并牵头起草的《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标准(T/CPMA 014-2020)》在线发表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该筛查标准对中国乳腺癌的高风险人群、筛查方法、结果及管理等,都提出了建议。

高风险人群

符合下列1、2、3中任意一条的女性,为乳腺癌高风险人群。

1.具有遗传家族史,即具备以下任意一项的女性:

1)一级亲属(母亲、女儿以及姐妹)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

2)二级亲属(姑、姨、祖母和外祖母)中,2人及以上50岁前患乳腺癌;

3)二级亲属中,2人及以上50岁前患卵巢癌;

4)至少1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或自身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

2.具备以下任意一项者:

1)月经初潮年龄≤12岁;

2)绝经年龄≥55岁;

3)有乳腺活检史或乳腺良性疾病手术史,或病理证实的乳腺(小叶或导管)不典型增生病史;

4)使用“雌孕激素联合”的激素替代治疗不少于半年;

5)45岁后乳腺X线检查提示乳腺实质(或乳房密度)类型为不均匀致密性或致密性。

3.具备以下任意两项者:

1)无哺乳史或哺乳时间短于4个月;

2)无活产史(含从未生育、流产、死胎)或初次活产年龄≥30岁;

3)仅使用“雌激素”的激素替代疗法不少于半年;

4)流产(含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不少于2次。

建议乳腺癌高风险人群从40岁开始进行筛查;一般风险人群(除了高风险人群以外的所有适龄女性),在45~70岁之间,应进行乳腺癌筛查。

一般风险人群:每1~2年应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如不具备乳腺超声检查条件,宜使用乳腺X线摄影检查。

高风险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联合乳腺X线摄影检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