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帅 1月21日上午10时,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第二十九场新闻发布会在福州召开。 截至1月20日24时,全省均为低风险地区。
●春运春节疫情防控
福建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喜瑛指出,要继续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人防技防相结合,牢牢把住境外和国内高中风险地区疫情输入、走私偷渡疫情输入、入境冷链物品疫情输入、集中隔离人员传染、医疗机构院内交叉感染、农村地区疫情传播“六个风险点”,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这项工作,巩固我省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良好局面。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非必要不出省,原则上不安排工作人员赴境外、省外高中风险地区出差。鼓励引导广大群众尽量减少前往高中风险地区所在城市出行活动,留在省内过年。鼓励企业留工人在当地过春节。采取奖励措施,倡导企业职工自愿留在省内过年,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依规做好加班工资和调休工作。
严格控制人员聚集
春运春节期间,各地各部门原则上不举办非必要的大型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展览展销等,确需举办的必须从严审批、加强管理。50人以上活动应当制定防控方案,家庭私人聚会聚餐等提倡控制在10人以下,有流感等症状者不参加。倡导“网上拜年”等文明过节方式。
旅游景区等实行“限流、预约、错峰”措施,做好清洁消毒和公共卫生,在人员聚集的区域设置专人,加强疏导。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重点文旅场所要减少室内聚集性文娱活动,演出及娱乐场所接纳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核定人数的75%。
督促宾馆酒店、商超、餐馆等落实体温检测、清洁消毒等防控措施,对未佩戴口罩的顾客,商场、超市应予以拒绝进入。
餐厅(馆)要落实分餐制,缩短就餐时间。
●农村地区疫情防控
建立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实施网格化管理,组织人员全面摸排返乡重点人群情况,及时发现可疑症状者;督促返乡人员加强返乡14天内日常健康监测。
加强集贸市场、村民活动室、棋牌室等场所疫情防控管理,推动移风易俗,倡导“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严格控制民俗活动。暂停宗教场所的聚集性活动,依法制止非法宗教活动。
以村为单位储备口罩、体温计、环境消毒剂等基本防护物资,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强化医疗卫生机构院感防控
针对冬春季呼吸道疾病诊疗人次较多的状况,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严格院感管控,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每个业务科室专人督促检查,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监管,强化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病例监测。
增强核酸检测和流调能力
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做到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全面落实常态化定期核酸检测,实施主动性核酸筛查措施,适时扩大人群范围。
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截至1月20日18时,全省新冠疫苗累计接种409190人次,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总体平稳有序。各地要规范开展疫苗接种工作,进一步优化设置接种单位,配备必要的冷链设备、注射器材和急救药品等。
●规范和指导基层疫情防控工作
落实疫情防控“五个早”
1.落实“早预防”。加强返乡人员管理,做好14天居家健康监测,落实7天常态化核酸检测,规范健康异常状况处置。
2.落实“早发现”。发挥农村地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作用,实行“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做到采样12小时内反馈检测结果。
3.落实“早报告”。村卫生所发现可疑患者后要在留观患者的同时,2小时内报告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发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立即电话报告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4.落实“早隔离”。发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和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判定、感染来源追踪、涉疫人员管控、全员核酸筛查等工作,做好健康监测和随访。
5.落实“早救治”。强化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加强流行病学史问诊、核酸检测和可疑病例早期识别。不具备设置发热门诊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等要备有专门房间,对可疑患者进行隔离,并配合将可疑患者及时规范转运至定点医院诊治。
抓好组织保障“五加强”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医共体、医联体作用,县乡一体落实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的区域防治任务,乡镇一体落实乡镇卫生院的包村任务,协助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
2.加强能力保障。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样本采集、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环境消杀等技术培训。
3.加强对口帮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支持,统筹组织市、县级医院分片包干、对口帮扶,派出管理、医疗、护理、检测、院感等人员驻点指导。
4.加强物资保障。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单位医用物资的储备,确保至少满足满负荷运转30天需求。
5.加强督导检查。各地要组织开展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督查工作,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作为督查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