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当雨水节气到来,万物被“润之以风雨”,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春天就要来了。
雨水节气带来了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也让春在口齿间有了别样演绎,对于素来讲究养生的中国人来说,正好能通过食疗药膳,顺应天时,调养身体。
宜健脾祛湿
注意今年或有不同
雨水带来的湿气,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令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黄帝内经》说“湿气通于脾”,雨水前后,要注意脾胃养护,健脾祛湿。
山药、莲子虽普通,却是很好的健脾食材,而扁豆、薏苡仁则是祛湿的好手。粥类素来有健脾利湿、养胃和胃的功效,《千金月令》曰:“正月宜食粥”,“雨水”前后服用养生粥对润和脾胃大有益处。
考虑到我省近期偏干旱、雨水稀少的特点,福州市中医药儿科主任医师肖诏玮认为,若今年雨水节气降雨量依旧偏少,则民众在饮食上可侧重健脾,祛湿不可过度,以避免身体变得燥热。
将健脾的食材与粥同煮,便有了一款适宜今年雨水节气的药膳——金橘山药小米。
材料:取金橘20克,鲜山药100克,小米50克,白糖15克。
做法:将金橘洗净,切片备用。山药去皮、切片,与金橘片及淘洗干净的小米一同入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开,改用小火熬成稠粥,加入白糖即成。
功效:疏肝健脾。
当然,若后期雨水增多,则可适当多吃些祛湿益脾胃的食物。
【推荐食疗】
淮山炒扁豆薏米汤
材料:淮山15克,炒扁豆15克,炒薏米15克,芡实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猪排骨20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淮山。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猪排骨洗净血污并斩件,芡实、北芪、白术用清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放进汤煲内,用中火煲1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有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作用,对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赤小豆粉葛陈皮鲫鱼汤
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陈皮少许,鲫鱼500克,生姜3片。
做法:赤小豆、陈皮洗净;粉葛削皮洗净,切块;鲫鱼去鳞及内脏,洗净,慢火煎至微黄。把所有材料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2小时,放适量食盐调味便可。
功效:清热祛湿,尤其适用于湿热内蕴症见长热毒痈疮、舌红苔黄腻之人服用。
今春早晚温差大
提升正气防感冒
雨水本是全年寒潮最多的时节之一,但今年我国多地春节后出现明显升温,部分地区气温甚至突破2月历史极值。近期我省气温有时午后暖如初夏,但乍暖还寒,早晚温差还很大,有时低温甚至将至个位数。这个时节,街头随处可见乱穿衣的人群,要么穿着短袖衬衫,要么穿着毛呢大衣。
这种忽冷忽热的情况下,特别容易感冒,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为此,肖诏玮建议体弱人群可以适当食用黄芪、太子参,一般取6克黄芪或6克太子参与排骨一起煲汤食用,可帮助提升人体正气,抵御外界寒邪。
春天风多物燥
注意清热降火
雨水前后“咬春”吃春饼,这是多年来流传于民间的饮食习俗。除了有迎接新春的意味,还包含了防病的民间智慧。
“春饼中的豆芽是应时应季的食材,因为春天风多偏温,容易出现口干唇燥等上火症状,而豆芽清热降火,是滋养润燥的好选择,再加上肉末,恰好荤素搭配。不仅如此,春季阳气萌动,中医认为芽苗有助于鼓舞阳气生发,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肖诏玮说。
除了豆芽,此时节还有各种芽类蔬菜正当季,可以食用的春芽有:香椿、蒜苗、豆苗等。此外,此时节食物应以平性为宜,适当少酸多甘,另要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慎吃辣椒、白酒、羊肉等性温、性热的食物。
每天还可以喝点柚子茶,柚子茶偏凉性,能够润肠清火。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不好,容易造成血糖的波动,而柚子茶中有类胰岛素的物质,能够辅助降糖。
链接
明人高濂说:“季春之月,万物发陈,天地俱生,阳炽阴伏,宜卧早起早,以养脏气。时肝脏气伏,心当向旺,宜益肝补肾,以顺其时。”所谓“万物发陈”,是指春阳发泄,吐故纳新,万物欣欣向荣。此时阳气旺盛,阴气伏藏,人体在阳气生发的同时,也易引动体内伏邪,导致旧疾复发。故应早卧早起,养护内脏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