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大意!阴道不规则出血10个月发现晚期癌症
这些检查你别忽视
2020年,福州48岁的孙女士(化名)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症状,但她一直以为是快到更年期,经期不准,没有特别在意。
直到出血持续了10个月,孙女士才觉得不对劲,到妇科做了检查。B超发现,她的宫颈上有近5厘米的团块,怀疑她患上宫颈癌。进一步检查确认,孙女士患上的是4期宫颈癌,已转移到了盆腔、腹腔,甚至连左锁骨上淋巴结都检测出肿瘤细胞。
错过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目前孙女士只能接受联合放疗、化疗与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
“像孙女士这样的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非常可惜,也非常不应该。”孙阳叹息,99%的宫颈癌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持续的定义一般认为是2~3年)导致。一般而言,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即癌前病变到真正癌变要10~15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有做过哪怕一次的宫颈细胞学检查(TCT)都有可能免于癌症的困扰。”
2020年,福建省肿瘤医院首诊收治了1952例宫颈癌,其中能达到手术指征的仅1000例。
“作为可消除的癌症,宫颈癌是可早期预防,且很容易早期发现的。”孙阳表示,有了性生活的女性,建议至少每3年进行1次宫颈筛查,筛查方法最好选择宫颈细胞学联合HPV检测,即可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并进行有效干预。
别恐慌!HPV阳性不代表就患癌
90%的HPV感染会不药而愈
HPV有200多种亚型,只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才是宫颈癌的病因。因此, HPV阳性不代表就患上癌症,即使HPV阳性也不要过度恐慌,陷入另外一个极端。
“研究发现,80%的女性一生中会感染HPV,但90%的HPV感染身体会自动清除(1~2年),只有10%呈HPV持续潜伏感染。尽管如此,也只有5%的持续感染在3年内进展为CIN。”孙阳表示,因此,即使查出HPV阳性也不要过度紧张,定期体检即可。“再退一步说,即使发现癌前病变,只要做个宫颈锥切术即可有效干预癌变的过程。”
但临床上,常常遇到女性发现HPV阳性过于担忧。“我曾遇到过一个病人,HPV阳性,细胞学检测宫颈上皮并未发生病变。但也让她焦虑到寝食不安,每个月必定到我诊室要求复查HPV感染。无论我怎么开解,都无法打消她的焦虑。”孙阳表示,“其实这完全没必要。一般HPV‘一过性感染’自我清除的平均时间约为12个月,半年到1年复查一次即可。过于担忧不仅影响工作生活,也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影响健康。”
别忽视!
注射了疫苗 筛查也不能少
宫颈癌之所以被认为可以消除,最大的原因就是相比于其他癌症,宫颈癌的病因明确,可以通过注射疫苗起到大大降低发病率的作用。
目前,我国有二价、四价、九价疫苗三种:
1.二价HPV疫苗
预防亚型:HPV16、18(两种最主要的高危型病毒);
适用年龄:9~45岁;
二价HPV疫苗可预防70%的宫颈癌。
2.四价HPV疫苗
预防亚型:HPV16、18、6、11;
适用年龄:20~45岁;
四价HPV疫苗可预防70%的宫颈癌、90%生殖器疣。
3.九价HPV疫苗
预防亚型:HPV16、18、6、18、52、58、33、45、31;
适用年龄:16~26岁;
九价HPV疫苗可预防90%的子宫颈癌、85%的阴道癌、80%的宫颈癌前病变、95%的肛门癌、90%的生殖器疣。
三者除了预防范围不同,最大的限制在于年龄。最广泛的九价疫苗在国内年龄超过26岁就无法接种,且九价目前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如果从预防宫颈癌角度,二价疫苗其实已经够用了。
性生活开始前女性接种疫苗获益最大。但已经有了性生活的女性仍可从疫苗中获益,因为仍可能存在未感染者或感染的病毒不是疫苗覆盖的高危病毒。
此外,孙阳特别提醒:“接种了疫苗,依然不能不对癌症预防掉以轻心。因为,疫苗并不能百分之百确保疾病不会发生,只是降低了疾病发生的几率,定期体检筛查仍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绝经后女性更要筛查HPV感染
宫颈癌的高发年龄段一般集中在45岁至55岁,且近年来临床发现,老年女性的发病率有所上升,需要引起重视。
“与年轻人更需重视宫颈细胞学检查不同,绝经后的女性,HPV病毒检测的意义更大。”孙阳表示,“这是因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萎缩,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转化区位置变得隐蔽,不利于观察,即使在阴道镜下有的早期病变也难以发现。”
一般建议,65岁以上的女性,如果在过去10年内至少连续3次HPV检测阴性,可以停止接受筛查。但是,有癌前诊断史的女性应该继续接受至少持续20年的筛查。此外,仍建议绝经后的女性每年做1次妇科检查,以保护自身健康。
(刘伟芳 游昌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