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13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脑出血恢复期 吃饭借力“胃造瘘”

□本报记者 张帅 通讯员 缪许晶

宁德80岁的郑大娘几个月前因为脑出血,住进了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神经外科治疗,不但四肢活动受到限制,吞咽功能也受到影响,只要吃东西稍不留神就呛咳,只能依靠经胃管鼻饲饮食。

目前郑大娘正处于恢复期,无法自行进食,出现了营养不良,严重阻碍了其身体的康复。此外,长期留置在郑大娘鼻腔内的胃管,需要每周更换,然而反复插管刺激了鼻腔及食道,容易造成损伤及感染,甚至还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

如果拔掉了胃管,又不能吃饭。为此,请来消化科张炜副主任医师前来会诊。

考虑到郑大娘年龄偏大,张炜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实施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术中,医生在郑大娘的腹壁局部麻醉,并定位穿刺点,于胃镜监视下在穿刺点周1cm缝合腹壁与胃壁,随后穿刺点切开约5毫米皮肤切口,使用专用穿刺针及外鞘管穿刺进入胃内,置入胃造瘘管。

术后,郑大娘即通过造瘘管注入流质食物,未出现不适,目前正在治疗恢复中。

■链接

多元化发展的微创手术

“随着胃肠镜微创手术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困扰临床许久的问题得到解决,小如误入口的鱼刺异物延伸至胃肠道肿物、胆管结石,由古老的一刀切技术至现在内镜下精雕细琢以最小的损伤取得最大效果,解决了许多以前需要开刀才能处理的问题。”张炜介绍,在过去,遇到像郑大娘这样的患者,需在手术室全麻下进行,腹部切开6~8厘米的切口,创伤大,治疗费用高。这类病人往往病情重、进食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外科手术需要全麻,麻醉风险极大,无法耐受手术,故限制了外科造瘘的应用,所以传统有这个方法,但是很少去应用。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