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颖
孩子生长发育总落后于同龄孩子,很多家长都归结为营养不良、运动不足等问题,但有一种生长发育迟缓,原因却不简单。
隐匿的 慢性心衰
本报健康大使、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林海主任医师长期在儿童重症医学科工作,接诊过不少慢性心衰患儿,生长发育落后往往是他们特有的表现之一。但因缺乏相关知识,并没有多少家长会关注到因慢性心衰导致的生长发育落后。在林海看来,这与慢性心衰在临床表现较为隐匿,症状不明显、不典型有关。
林海指出,这种疾病的症状有鲜明的年龄特点,如果家长能留心观察,还是能从中发现端倪。比如婴幼儿心衰会表现为喂养困难,奶量较正常孩子少,且喝奶时间长,喝几口后会停顿,喘几口气后再喝。此外,还表现为呼吸困难,哭闹后嘴唇发紫,体力较差,容易反复肺炎等。
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会出现生长发育落后,智力、免疫力下降,运动后气促、乏力、纳差和腹痛,甚至手指出现杵状指。
慢性心衰患儿多有先心病
那么,孩子为何会出现看似老年病的慢性心衰呢?这背后的主要原因还得归咎于先天性心脏病。
据林海介绍,先天性心脏结构畸形是先心病的一大类别,这类患儿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畸形的心脏会因供血循序问题逐渐增厚、肥大,久而久之,心脏泵血能力也会下降,出现慢性心衰。
还有一类患儿则因为先天性心肌疾病导致了心脏发育异常,从而影响了全身的血液供给,最终导致慢性心衰。
一般来说,如果有先天心脏结构畸形,日常体检、生病看诊时,医生会根据临床症状或心脏杂音比较容易发现,如果能进一步做个心脏彩超,可明确心脏结构的异常。但不少偏远家庭的患儿日常缺少定期体检,加上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早期的心衰症状很容易被忽视。直至症状严重找到病因,往往延误了治疗时机。
为此,林海建议,父母一定要留心婴幼儿喂养过程中的异常表现,定期做体检。对于生长发育落后的患儿,除关注营养状况及消化系统疾病外,也应注意是否存在心衰。
慢性心衰如何避免
如果检查发现婴幼儿存在先心病,可以根据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大小、心脏肥厚情况、心脏射血分数等综合判断,给出诊治建议,越早治疗通常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越小,治疗效果也越好。
若心脏结构畸形的缺损不是很严重,有些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在1岁以内会逐渐闭合。如果1岁之后还未闭合,或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封闭缺损。
先天性心肌病有些通过服用强心药、激素药等,也能让疾病有很好的愈后效果,避免进展为心衰。
如果需要等待手术时机的患儿,临床医生会先通过保守的药物治疗,延缓疾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