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姚冠华

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

姚冠华

□本报记者 廖小勇 通讯员 张从云 王竞

“十三五”期间,厦门市全力推动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今年,市卫健委将从重点解决“有没有”向解决“好不好”转变,从局部突破向系统集成、制度定型转变,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基本建成高水平健康之城。

“十三五”期间 “大病不出厦门”基本实现

五年来,厦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执业医师数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51.1%、36.1%、61.8%。2020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1.04岁,比2015年增加0.87岁。

厦门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市校合作,高位嫁接”快速提升医学水平的新路子,先后引进复旦儿科医院、复旦中山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知名医学院校和高水平附属医院合作办医,开启了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全市拥有9家三级甲等医院、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厦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推进“三医联动”改革

厦门市积极推进“三医联动”改革。以多种形式的医联体为载体,推动大医院“人才下沉、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以常见病、慢性病为突破口,创设“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慢病先行,三师共管”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厦门经验”入选中组部案例丛书。2020年基层门诊量比2015年增加639万人次,占全市门诊量50.01%。

“互联网+医疗健康”改善就医体验

全面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建立厦门市卫生信息微信平台,利用信息化整合医疗资源,门诊就诊环节从11个缩减为4个,等候时间缩短2/3。

建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

目前,厦门市已建成4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2个福建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是全省唯一实现省级以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覆盖的设区市。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厦门市卫健系统强化“五有一网格”防控措施,严格境外入厦人员全闭环管理;率先研发使用“厦门市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和入厦进口冷链食品申报系统;在全国率先采用核酸和血清抗体双检测,实施“14+7”健康管理,被国务院督查组视为重要经验;统筹医疗救治,强化院感防控,做到了确诊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境外输入疫情零扩散,防控成效获得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指导组和国务院大督查“秋冬疫情防控专题组”的高度评价。

展望“十四五”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今年,厦门市将持续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推进疾控体系改革,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同时,依托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杏林院区建设市传染病医院,设置编制床位800张,配置必要的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施,同时综合配置洗消中心、血站分中心及物资储备仓库,打造厦门市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的核心力量,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推动全面实施健康厦门行动

厦门市将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和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推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开设医养结合床位,落实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全面合作签约,鼓励开展安宁疗护、失智照护、健康养生等特色服务。

强化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推动扩大产前诊断筛查服务供给,加强信息化支撑和孕产期全程管理。

坚持预防为主,加快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促进卫生健康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未来,厦门市将继续优化岛内基层卫生服务网点设置。同时,加快专病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出院病人社区康复管理。

除此之外,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等项目工程建设预计今年底竣工,明年初投入使用。厦门市将结合编制“十四五”卫生健康专项规划,推动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更多向岛外倾斜,区域布局更加均衡,促进卫生健康岛内大提升和岛外大发展。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