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颖
看病时,医生煞费苦心的叮嘱,有时在患者听起来却另有一番含义。这样的尴尬,本报两位健康大使——省立医院泌尿外科李涛主任医师和省老年医院内分泌科吕琦副主任医师都曾遭遇过。一起来看看医患沟通的鸿沟到底有多大。
医生说的VS患者想的
医生说的:这手术不大,但是可能出现的风险还是要说一下。
患者想的:小手术还说这么多风险,医生是不是另有企图,还是想骗我们签字,以后出了问题让患者背锅。
事实真相:医学不是完美的学科,即使小手术也不可避免存在风险。但有风险不代表一定会发生,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医生不会堵上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己的声誉去完成手术。
不论手术大小,术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只是一项规定动作,倘若隐瞒,则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
即使术后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并发、感染,相信绝大多数医生也会竭尽所能去救治,而不是甩锅。
医生说的:大妈,一会让你女儿到我办公室找我。
患者想的:我是得了绝症了,医生和女儿一起瞒着我。
事实真相:避开患者的单独谈话,并不意味着患者得了不治之症。更多是考虑到患者在术前多存在紧张焦虑的心情,如果再听到任何不利于自己病情的内容,情绪的波动可能会对手术或疾病造成影响。医生只是希望患者能有更好的状态面对手术治疗。
医生说的:大爷,我给你加两种药,一起吃降糖效果更好。
患者想的:原先的药控制效果挺好,医生只是想多开药多挣点钱。
事实真相:患者多只关注药物在控制血糖、血压方面的效果,却不知道有些老药在治疗同时可能引发的巨大副作用。事实上,随着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少副作用小的药物推陈出新,一些副作用大的老药也会遭到淘汰。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为他们选择控制效果更好,同时副作用更小的药物,甚至联合多种药物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生说的:叔,你血糖都这么高了,喝白酒的习惯要改改,不能再喝了。
患者想的:过去喝的是白酒,以后改喝啤酒,少喝点就没事。
事实真相: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大家传统观念都认为“适当饮酒有益健康”,但就目前科学研究来说,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相比饮酒带来的益处,饮酒带来的弊端更大。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饮酒无论量的多少或频率的高低,都会对健康带来损害,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要戒酒。
医生说的:你的血糖偏高,一定要注意控制饮食,少吃多餐。
患者想的:鱼肉蛋要少吃,以后一餐分成两餐吃。
事实真相:控制食物摄入,不是控制营养摄入。不少患者鱼肉蛋不敢碰,热量高的主食摄入却丝毫不减,这样总热量的摄入仍然偏高。正确做法是保证营养摄入均衡的前提下,控制主食的量。
少吃多餐,不是鼓励大家不停吃零食,而是要控制每餐的总热量,每餐只吃六七分饱即可,将升糖指数低的食物替代升糖指数高的食物,如用粗粮替代部分精米。要注意从正餐中匀出的食物作为加餐用,千万不要正餐按照原量使用,而又再度加餐。
医生说的:明早体检抽血,记得要空腹。
患者想的:晚上8点后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早上的降压药也不能吃了。
事实真相:抽血前空腹不是绝对的空腹,感觉口很渴的时候,适当补充100ml水是不影响抽血结果的,更不要因为不敢喝水,连正常的吃药都受影响。
对于一些较早吃晚饭的老人而言,有些人会因半夜肚子饿出现低血糖。如果平时有医嘱,要求夜间加点心,那么抽血前也应当按照日常习惯适当补充点心。毕竟抽血检测的是日常饮食习惯下的血液黏稠度、血糖浓度等情况,为了应对检查突然改变了饮食习惯,测出的结果未必能反映真实情况。
减少医患沟通中的误会
医患沟通的障碍,根源在于医患之间不对等的医疗知识,以及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
在吕琦看来,医生掌握着专业的医疗知识,多数患者则缺少医学常识,或仅仅从网络、不正规的渠道获取了一知半解的知识。如果医生的诊疗与患者固有的认知有偏差,患者就会对医生的经验水平产生疑问。
加上当今社会上的医患关系本就紧张,大型综合医院蜂拥而至的患者,短暂的医患沟通时间,都综合加剧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感。
“很多患者对医学本质没有充分认识,现有已知疾病的发病机制只是医学知识的冰山一角,永远没到能够治愈大部分疾病的时候。患者对疾病的治疗要有平常心,不能有过高的期望值,同时要增强对医生的信任。实际上没有一个医生不想自己的病人尽快恢复健康,融入社会!从这一点来说,医生和病人是处在和病魔作斗争的同一条战壕内。”李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