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帅 通讯员 陈雯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卫生健康部门在新起点上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今年南平卫生健康工作始终绷紧常态化疫情防控这根弦,统筹推进卫生健康各项重点工作。
重防控,巩固疫情战略成果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紧盯“六大风险点”,织密织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网。
抓突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是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公立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二是积极健全卫生健康服务新机制。继续完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进一步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分级诊疗、合理诊治、有序就医的新秩序。
三是推动医疗卫生市区一体化。通过《南平市建阳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南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市、区医疗资源布局,着力构建有重点、多层次的市、区医疗服务体系,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丰富医疗供给,提升医疗水平,促进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协同发展。
补短板,夯实卫生健康服务基础
一是大力推进卫健事业、康养产业项目建设。今年卫生健康基础设施要完成8.83亿元,健康养生产业规模增长12%以上。要利用市行政中心搬迁契机,全力推动武夷新区综合医院、武夷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闽北卫校二期续建工程、市妇儿医院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开工建设。
二是扎实推进全市健康信息化建设。以推进世行贷款信息化项目(二期)为重点,推进县级综合医院手术麻醉、合理用药、院感控制等专项应用系统,按全省统一标准进行建设或改造;建设电子健康卡“多码协同”平台,统一接入管理电子健康卡等各类电子卡,实现各类电子卡在院内不同业务的协同应用。
三是持续壮大医学人才队伍。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储备计划,继续委托福建省医学院校定向培养本土化本、专科医学人才80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在名医“师带徒”工作室建设上有所突破;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式和标准,开展新一轮“南平名医”评选。
促提升,筑牢卫生健康服务网络
一是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推进南平市疾控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实训平台基地建设,在市疾控中心新建1个标准化的生物安全二级(P2)负压实验室;提升市县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依托市疾控中心建设一支市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再完善建设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南平队;各县(市、区)建设一支卫生应急队伍,补齐基层卫生应急队伍短板。
二是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重点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年底前建阳区和延平区要至少各启动1个社区医院建设。
三是积极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和妇幼健康服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9元;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推进做实随访评估、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