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畲乡好医生陈伟琳

脚踩热土,守护乡亲健康

陈伟琳,1995年刚进卫校时的照片

发动乡贤捐款救助乡亲

□本报记者 陈坤

陈伟琳,漳州市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溪村的一名普通村医。他被村民称为后溪村的“活地图”,走遍了后溪村的每一条小路和沟沟坎坎,他还是当地村民健康状况的“活档案”:全村249个高血压患者、55个糖尿病患者、22个重性精神病患者,每个患者的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他都熟稔于心。

2017年至今,他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全国五好家庭、中国好医生、中国好人、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等荣誉。

这是一名80后共产党员扎根畲乡,22年不忘初心的动人故事。

“乡亲们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1980年,陈伟琳出生于湖西畲族乡后溪村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家庭。父亲是本地的乡村医生。从小他就跟着父亲满村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骑着那种二八式自行车,横杠上跨放着老式出诊箱,左边挂着药,右边挂着针灸等工具,溜几步就跨上车出发了。受到父亲的影响,他自小就立志当一名乡医。

1998年,陈伟琳从漳州卫生学校毕业。当别人想尽办法留在城市时,刚满18周岁的他决定回到老家后溪村,担负起全村900多户、3600多位村民的医疗保健重任。

那时,后溪村是个偏远的小村庄,经济较为落后,而且全村16个自然村较为分散,交通不便。最开始,陈伟琳行医靠自行车,后来山路不好走,又买了辆摩托车。除了日常的坐诊、出诊外,他还得对全村300多名慢病管理服务对象进行随访。晚上,他常常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地巡访,为慢性病管理服务对象进行免费体检、评估健康状况、量血压、测血糖、指导慢性病人用药等巡护工作。这几年,他就骑坏了2辆摩托车。

2020年疫情期间,陈伟琳主动向湖西卫生院请缨,积极参与检疫点值勤;他还以党员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值勤点值勤和流动监测,并向村委会免费捐赠口罩、酒精、体温计等防控物资。他还以省青联委员名义,积极向福建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踊跃捐款,发动后溪村优秀乡贤捐赠防控物资,为村里监测点配齐了额温枪和口罩等。

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22年来,陈伟琳踏遍了后溪村的每一条大路、小路、山路和沟沟坎坎,全村249个高血压患者、55个糖尿病患者、22个重性精神病患者,每个患者的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他都熟稔于心。

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溪村村民陈长兴说:“他对村里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都很关心。我在外面工作18年一直很放心。因为伟琳每个月都会给我父母量血压、血糖,父母有不舒服,陈伟琳就会给我发微信,让我马上解决问题。”

陈伟琳说:“乡亲们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从医22年来,陈伟琳累计出诊28030人次,默默守护村中900多户家庭、3600多人的健康。其中:经诊治或转诊的危急重症患者698人次;义务为老年人体检5860人次;做好临终患者的护理和人文关怀389人次;免费发放健康教育材料19130多份;义务通知计划免疫对象7060多人次。

我们努力工作,心中存有乡土情怀

行医之初,陈伟琳是个“三无”乡村医生:没有编制、没有工资、没有任何福利。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年纪轻轻,不去城市找更好的工作?自学获得本科学历,也渐渐有了名气后,乡卫生院和多家民营医院不断向陈伟琳伸出橄榄枝,动员其放弃乡医岗位,转向福利和待遇更为丰厚的岗位。

正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让陈伟琳像一颗“螺丝钉”铆在基层,坚守在乡医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奉献——有一次,陈伟琳外出学习,一位村民因为孩子生病,非常着急地打电话找他。那次,他深深感受到村民对他的需要,也就留下了。

每年暑假,很多大学生来湖西乡暑期社会实践。如果遇到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会跟他们交流得更多。他希望有更多专业人才能扎根乡土,让百姓获益,即使最终选择留在城里,心中也要保有乡土情怀,要更加体恤偏远地方病人的不容易。

除了用专业知识服务别人外,陈伟琳也在想,还有什么方法能更好地帮助乡亲?2003年,他开始参与无偿献血。截至2021年3月,他累计献血93次,其中机采血小板81次,累计献血总量118000ml,拥有献血证43本。在他的影响下,不断有乡亲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

此外,陈伟琳还是后溪村教育基金会的成员。2018年起,他给自己定了小目标,每年六一节,给学校捐点爱心款,让孩子们过个快乐的儿童节。每年,他还为学校联结非遗文化等资源,让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更加丰富。

陈伟琳说:“村里老人总说,有了我,是全村人的福气。但我觉得,这也是我的福气。我是畲乡的儿子,能脚踩热土、挥洒热血为乡亲们服务,是我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