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社区来了医务社工,推广“健康到家”

福建省立医院专家团队为社区居民义诊

□本报记者 陈坤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亿万老年人老有所养绘制了新蓝图。

为探索建立稳定的社区医养服务体系,前不久,福州首个医务社工服务试点社区落户福州市水部街道乐天泉社区。该试点由福建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工专委会指导,福州市雅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动省立医院宁养院等多方合作。

慢病的患者教育

要依靠医务社工

“吴红主任,您帮我看看这个指标是不是不正常。”家住乐天泉社区的林阿姨忧心忡忡地询问前来义诊的福建省立医院宁养院主任、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吴红。原来,老人家之前就有亲戚在吴红处就医,这次来社区,她得到消息,特意过来找主任咨询。

老人的尿糖3个+,情绪有些紧张。在随行的医务社工的指引下,阿姨测了血糖,结果正常。经详细询问,吴红认为,可能是老人服用了一款排尿糖的药物,实际上并无大碍,请她放宽心。林阿姨的情绪一下就放松了不少。

“对我们医生来说,医务社工真的很重要。比如糖尿病的治疗,医护的作用占70%,剩下的30%可能需要医务社工帮助患者完成。尤其是疾病的患教,需要对病人细致的了解,这就需要医务社工的介入。”吴红主任说。

乐天泉社区副书记江珊说,乐天泉社区常住人口70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1000人。其中大部分都有医疗保健和陪伴的需求,医务社工将对社区医生的工作起到很好的补充和增强作用。

动态掌握患者情况

联结资源,多方协作

据了解,该项目旨在让医务社工进入社区,针对慢病、肿瘤等患者及家属提供慢病数据管理、公益资源以及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

福州市雅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熊权说:“通过组织活动与社区摸排,了解有这方面需求的病人,并同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合作,定期入户走访,动态掌握居民疾病的变化,并反映给医生,为有需要的病人联结社会公益资源。简单地说,就是医生负责疾病管理,我们负责‘心灵社’。”

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社会工作系系主任郑立羽说,我国基本实行的是“9073”养老模式:90%的老人通过家庭养老,7%的老人通过社区照顾实现养老,3%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随着政府加强对养老服务以及慢性病管理的重视,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模式,完善养老服务。医务社工进社区是一种新的尝试。社工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桥梁,他们解决的不是疾病,而是患病过程中出现的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他们帮助病人更好地适应疾病,也帮助患者联结社会资源,形成多方协作,真正实现居家养老。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