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剂良方、一台精准的手术让患者的身体康复,那么,一个笑脸、一声问候、一次次如亲人般的呵护,会让患者的心灵得到慰藉。前者考验医生精湛的医术,后者则凸显护士优质的护理服务。一直以来,厦门市海沧医院护理部在护理能力、专业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护理工作者们在平凡岗位上用奉献演绎精彩,打造了专业化、个体化、人文化的护理服务品牌,成为让百姓满意、感动、口碑相传的又一面旗帜。
建平台
发挥护理人员主体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其疾病负担占我国总疾病负担的70%,慢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海沧医院在全国率先建立物联网呼吸慢病分级诊疗基地及肺癌早诊早治平台,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呼吸大数据管理平台,从线上到线下一体化整合,实现呼吸慢病从初筛、诊断、转诊、治疗到康复训练的闭环管理,帮助更多患者实现了慢阻肺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厦门市海沧区也获评“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平台搭好了,如何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达到提升公众意识,助力实现慢性病管理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厦门市海沧医院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构建“医院—家庭慢病管理连续体”,不断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工作内容从疾病治疗和护理向预防和康复等护理服务延伸。
曾有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因为并发症的影响,病情加重,药物调整极其困难,导致卧床两个多月,无法改善,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和家属的日常生活,一度放弃了希望。在朋友的介绍下,该患者转到厦门市海沧医院进行综合康复治疗,通过加强肢体功能训练、平衡训练、心肺功能训练,并积极改善营养状态,进行心理调整后,其运动症状明显好转,可以独立进食、如厕、行走,情绪明显改善,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减轻了家属的护理负担。
此外,该院护理人员作为慢性病防治主体,积极参与到慢病科普宣传工作中去。在医疗结构内部,采用“患教会”等集中宣传的方式,向广大患者及家属普及慢性病管理的相关知识,开展健康大讲堂等方式解答慢性病就诊患者的相关问题。在社区中,采用发放健康手册、利用微信、APP平台等信息方式,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和慢性病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他山之石,学以致用。该院护理部坚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进修,了解护理服务新趋势。同时,市海沧医院的护理品牌以二期新病房启用为起点,引入亲情服务、问候服务、微笑服务、绿色通道服务等系列具有海沧医院优质服务特点的服务方式,提高了各方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进校园
多形式多渠道科普急救
“今天介绍的心肺复苏,同学们或许一辈子都用不上,但一旦用上了,换回的可能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日前,厦门市海沧医院护理部组建青年急救志愿者团队,又一次走进校园,这是他们自2019年10月以来第十几次开启的“急救技能进校园”活动。
从青年演员录制节目时突然倒地逝世,到大学生球场猝死,对于近年来频发的意外“猝死”,在场的学生们对心肺复苏这个环节都格外感兴趣。
“发现身边有人昏迷,先要喊话并拍打双肩,判断是否还有知觉。”志愿者成员们通过精心制作的PPT进行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成人徒手心肺复苏的知识要点。随后,在多名青年志愿者手把手的指导下,将理论结合实际,学生们逐一在模型上进行了操作练习。
“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今天听护士现场讲解,并完成训练操作,这让我对心肺复苏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体会到生命至上的意义。”一名完成实操训练后的学生发出深深感慨,并表示将所学传递给家人。
厦门市海沧医院护理部主任黄严金介绍说,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 2.9亿例,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 40% 以上。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但抢救成功率不到1%。学生的背后是整个家庭,教会学生最有可能让全家受益。为此,我们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活动,深入社会群众普及急救技能,切实促进社会整体急救水平的提升,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现,承担起医护人员的神圣使命与责任。
用爱心
打造有温度的“人文护理”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背景下,只靠药物和仪器来治疗患者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深入地开展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就医感受,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厦门市海沧医院护理团队“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人本位护理”、“人文关怀”、“叙事护理”,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构建科室的护理品牌。
“我要一张厦门到漳州的机票……”
“好的!”
“售票员”当即拿出纸,画了一张“机票”,连同收的300元“票钱”,递给了老人杜先生。
杜先生85岁,心脏不好,血糖也高,还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健忘,又像个小孩,因此,住院一个多月,心内科护士们时常配合着老人,做“即兴表演”,身份也随时发生着变换,变“家长”“妹妹”“中介”“看护”,甚至是“骗子”。
科室同事们的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和杜老先生的点滴温情互动。对他们来说,配合老先生“演戏”,是大家对他的爱——“他忘了来时的路,我们就在他的世界陪他走。”
76岁的林老伯,多年备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折磨,一天24小时都离不开氧气,这让老人产生了消沉与绝望的心境。老人的状态被他所入住的呼吸内科护士长吴雪娟看在了眼里,为排遣他内心的孤单,她不但为老人读报,还握着他的手,贴心安抚,说:“别害怕,您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都在这里,一定能看到您健康出院的那天……”老人听罢此言,顿时泪流满面。
“提一盏灯、守护生命。”像这样的故事,没人记得发生过多少场。但是不计其数的感谢信和病房里传出的阵阵欢笑声会说话,这是他们开给患者最温馨“药方”。
黄严金主任表示,医院将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注重强弱项、补短板,让“护理质量持续改善项目”成为做精做细专科护理、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的“利器”,更多地满足群众享有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造福百姓。
(廖小勇 夏华珍 陈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