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亿投资建设漳州市中医院新院区
在坚决贯彻《中医药法》数年来,漳州市政府将中医医疗项目建设纳入全市医疗卫生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把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计划、规划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
陆续出台实施《漳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漳州市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推进方案》《关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效推动漳州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速增效。
总投资20.9亿元的市中医院新院区项目已于2021年3月立项,计划2024年底完成项目建设,在建设门诊部、住院部、医技楼等常规医疗就诊服务用房的基础上,规划建立漳州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区域中医骨伤诊疗中心等中医药特色设施,提升市中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加快补齐县级中医医院建设短板,消除中医空白县,不断完善中医服务体系。2017年以来,先后实现南靖县、诏安县中医院整体搬迁,长泰县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建成投用,东山县中医院迁建项目进入二装扫尾阶段,预计2021年底投入使用,龙海市中医院新院区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以基层中医馆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中医资源下沉,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至2020年底,全市中医类别医院13家,其中三级甲等中医院1家、二级甲等中医院8家,提前达到省里要求的2022年县域常住人口30万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标准,全市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102家,覆盖95.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3%乡镇卫生院,各级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数3573张,每万人6.91张,提前完成省里要求的2022年每万人6.0张的目标任务。
2017年,漳州市中医院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中医医院,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漳浦县、芗城区、龙海区先后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评选老药工、普查民间中医资源、 名医名科名馆建设
漳州市是全省第一个开展中药传统炮制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地级市,成功将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列入漳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漳州市卫健委、市场监管局、人社局等部门联合评选首届“漳州市名老药工”9名,传承推广中药炮制经验。
漳州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民间中医资源普查工作。制定下发《漳州市民间中医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组织申报、层层审核、实地论证、重点专访、集中评审”,挖掘整理了一批民间秘方、偏方、验方及特色诊疗技术。
实施“名医名科名馆”战略。开展“漳州市名中医”“中医重点专科”等评选活动,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培育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3个国家级、9个省级、2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有4个国家级、19个省级基层中医特色专科,其中,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作为全省唯一骨伤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全国各级中医医院制定“指骨骨折与膝痹病”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全市中医药系统涌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华老字号传承与复兴十大功勋人物”1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名中医2人,市名中医20人。
重视中医药师承和人才培养工作。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举办首届漳州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拜师大会,开展首届市级名中医和名老药工工作室建设,鼓励中医药专业人员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中医中药师承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了一批中医药人才。举办两届全市中药职工技能竞赛,委托院校定向培养中医药专业人员,坚持每年招聘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中医药专业不少于五分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市中医类别执业(含助理)医师2558人,全市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4.96人,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要求。
中药品牌突出,扬名国内国际
片仔癀、水仙花风油精、市中医院院内制剂……漳州市中医药多个品牌已经扬名海内外,在坚决贯彻《中医药法》中,品牌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中药材产业加速发展。漳州中药材资源丰富,是福建省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全市种植面积5万多亩,“福九味”中漳州市占有铁皮石斛、金线莲、巴戟天、绞股蓝和灵芝等五味。全市种植中药材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大户400家,中药材资源圃、中药材科普教育基地10个。
中药品牌优势突出。漳州片仔癀是国宝名药、福建三宝,片仔癀及系列产品已远销19个国家和地区,多年位居中国中成药单品种出口首位,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符号”,名扬海内外;市中医院获批文号的院内中药制剂34种、西药制剂13种,共47种,中药制剂为全省医疗机构品种、剂型最多。
中医药特色服务不断拓展。全市现有1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家国家级和2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创建单位。片仔癀博物馆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创建单位,三年来共接待来宾1.3万多人次,其中不乏外宾,有效展示中华医药文化精粹和片仔癀的历史传承。同时,漳州市加快健康旅游、养生保健产业融合发展,共创建5家省级养生旅游休闲基地、3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中医药服务新业态不断拓展。
(游章友 赵木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