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芳 通讯员 戴军
一边熬夜,一边想办法治愈失眠,已经成为当代人睡眠的典型现状之一。数据统计,全球睡眠经济的商业规模已达到万亿元以上,而在中国,预计到2020年睡眠市场的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助眠食品饮料,正在成为饮料行业新的流行风向。
新风尚 干一瓶“晚安水”再睡
福州的小陈不到35岁已经饱受失眠困扰。近来,她看到广告说有助眠饮料,能帮助睡眠。就花了大价钱买了两箱“晚安水”,“喝起来口感有点像果啤,喝完好像有那么点犯困,但也不肯定是不是心理作用。但比起助眠,困扰的是喝完250ml的饮料,半夜还要起夜。”小陈告诉记者。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助眠饮料,发现不下十几种,除了晚安水外,还有洋甘菊口味睡眠牛奶、睡眠夹心软糖、助眠果汁、美梦膏等等。主要成分大同小异,主要有γ-氨基丁酸(GABA)、茶氨酸、酸枣仁、茯苓粉、洋甘菊等。
服用完这些助眠食品,消费者的反馈效果也褒贬不一。
不科学 抛开剂量谈效果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尹鹭峰表示,从助眠产品的成分上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助眠效果,如:
γ氨基丁酸(GABA)是存在大脑中的一种氨基酸。人体需要休息时,大脑释放神经递质GABA,神经兴奋性降低,神经放松。适当补充GABA能较好地缓解精神压力、调节情绪,改善睡眠;
L-茶氨酸可减少主观的压力反应、提高认知能力、优化睡眠,并可能对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肥胖具有保护作用;
酸枣仁是一味常见的宁心安神的中药,主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
茯苓功效健脾宁心,可治疗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洋甘菊较为温和,可以缓解压力改善急躁的情绪,用洋甘菊加上少许蜂蜜饮用,可以有效舒缓压力,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但抛开剂量谈疗效是不科学的。”尹鹭峰表示,这些成分具体有多少,很多商家并无标注,而且浓度达到多少能起效,是否需要配伍,都值得商榷,所以不能把这些功能性饮料当作救命稻草。
改变睡眠首先在自己
尹鹭峰提醒,改善睡眠首先在于自己。药物的功效远远比不上生活习惯的改变。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睡觉,不经常熬夜,不赖床,不补觉。
2.睡前1~2小时,可做一些舒缓轻柔的低强度运动,如瑜伽、拉伸、慢走等柔和的有氧运动,能够帮助身体调节放松。
3.睡前不饮浓茶、咖啡和抽烟等。
4.睡前不看手机,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看一些纸质的报纸或者杂志来帮助迅速进入睡眠状态。
如果在调节生活方式后仍无法入眠,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每个失眠患者不同的表现,遣方用药,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黄连、肉桂等中药进行穴位贴敷,采用宁心安神等的中药进行足浴,以及针刺、推拿等方法治疗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