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坤
给宝宝喂药是很多家长头疼的一件事,不吃药宝宝生病看着难受,喂也喂不进去,家长们十分焦急。每次吃药都是在斗智斗勇。
为了让孩子吃药,许多家长开始各显神通,许多抖音展现了妈妈给宝宝喂药的技巧,让外国人惊呼:天才!
殊不知,很多技巧都是错误的,不仅做不到合理用药,还会引起其他风险。
误区一: 捏鼻强行灌药
有的家长会捏住孩子的鼻子,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强行灌药,这种喂药方式很容易将药物呛入气管,引起呼吸道肺部炎症,甚至堵塞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危险。
误区二:
药物掺入果汁或牛奶中
用果汁喂药,虽然增加了口感,但是由于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果酸会中和碱性药物,或使药物提前分解,从而影响碱性药物的疗效。比如用果汁送服小苏打片等碱性药物,酸碱中和会使药物失效;送服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则会降低药物的溶解度。
用牛奶喂药,因牛奶中含有大量钙、铁、镁等微量元素,可能与抗菌药物如甲硝唑等形成不溶螯合物;而牛奶中的蛋白质可与葡萄糖酸钙、氢氧化铝等钙、铝制剂形成凝块。一旦发生这些情况,不仅影响药物吸收,甚至会造成药物完全失效。
误区三: 骗孩子药是甜的
为了让孩子吃药,有的家长会连哄带骗地说药片就像糖果一样是甜的。但这个善意的谎言很容易会让孩子误以为药和糖是一个概念,无病也乱吃药。
误区四: 擅自加大剂量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快点好起来,急于求成,不按说明书给孩子服药,擅自加大了剂量。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儿童脏器中毒,比如退热药服用过量,会伤及肝脏。
误区五: 用奶瓶喂药
奶瓶喂药的行为很容易让婴幼儿对奶瓶产生抵触和反感。如果反复如此,甚至会形成条件反射或者相关记忆,让婴幼儿产生难以消除的厌奶行为。
误区六: 这顿忘了吃,下顿加倍补
每种药都有它特定的服用次数和时间,即使某一顿忘了,也不能下顿“补回来”。若是药物剂量加倍,可能会导致儿童药物中毒。
误区七: 水温掌握不当
儿童服药,水温以温凉为宜,不要觉得孩子生病了就应该多喝“开水”,水温过高对孩子的身体不仅无益,还可能会破坏药物成分。宝妈们在冲泡下面5 类药物时,不要用超过40℃的热水:部分维生素(维生素C等);活菌制剂(金双歧、妈咪爱、亿活等);抗生素制剂(阿莫西林颗粒等);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大多数需要冷藏保存的药品(生物制剂等)。
误区八: 成人药物减半后吃
小朋友生长发育还没完全成熟,用成人药可能会给他们造成药物中毒甚至带来身体的潜在伤害。成人药的剂型通常选择缓控释制剂或者肠溶片等,当它们碾碎、掰开时会破坏药物的剂型设计,可能会让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提前被吸收而导致不良反应,无法完全发挥疗效。而成人常用的喹诺酮类抗菌药(如氟哌酸、环丙沙星)等,是有年龄段限制的,说明书明确规定18岁以下禁止使用,如用药不当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或关节软骨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