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连江下宫红军总医院

红军总医院慧明堂遗址(现已改为礼堂)

“二战”时期,福州连江下宫医院技术力量稍好,有内科和外科医生,能做一般的战伤手术。1934年8月接收先遣队伤病员后改为下宫红军总医院。

下宫,也就是厦宫,位于著名的罗源湾南岸,面海靠山。前面是万顷波涛,舟楫竞发,村后有高山作为屏障,峰峦叠翠,怪石嶙峋,崖穴石洞遍布山野,既便于接纳伤病员,又利于隐蔽、防守、撤退。

连江红军医院分布较广,因下宫已设有闽东特委后方办事处,后勤工作有基础,而且这里的地理位置很合适,故总医院便设在这个村。其他各村设临时性分院,其任务主要是治疗部分较轻伤员,重的伤病员一般转运到下宫总院治疗。

1934年8月,300多名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伤病员被抢运到下宫,先遣队伤病员运达下宫以后,救护工作十分紧迫。先遣队伤病员一下子运来几百名,首先要解决安置场所和病床问题。为了对付敌人剿袭,确保伤病员安全,连江县委采取了紧急措施,把医院设立在隐蔽、安全、接纳伤病员方便和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寨、庙寺和深山洞穴中。

下宫红军总医院设在当地叫“慧明堂”的庙宇和陈氏宗祠等处。原来这两座房子长年失修,逢雨就漏。群众听说伤病员来这里治伤养伤,立即动手打扫洗刷,修缮补漏,架起一百来张竹床、铺板、门板、条凳等作为简易“病床”。庙祠容纳不下,就分散安置在附近的小村落。伤势稍轻的伤员经治疗略有好转的便分住到群众家里去继续调养,由总院派医生巡回治疗。

各分院的场所也多是庙宇,条件很差。当时气候炎热,沿海鱼腥味臭,苍蝇、蚊子特别猖獗。儿童团除负责站岗放哨外,还主动上山割艾草熏蚊驱蝇。为了防止敌人的袭扰,苏区军民在各医院的所在地,所有的山头、村头、道头(码头)都设下岗哨,一旦闻知敌人前来搜捕,医护人员马上带着伤病员到山上洞穴中隐蔽。有的走不动,便由看护员背上山。危重伤病员一时抬不及的,由游击队、赤卫队等巧妙地伪装隐藏起来,有效保卫了医院和伤病员的安全。

经过救治,100多名伤病员痊愈后加入闽东红十三独立团,近200名红军战士不幸牺牲后安葬于此。

下宫群众积极救治先遣队伤病员,为红七军团战士伤愈后加入红军十三独立团,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取得革命最终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本版稿件,均由福建省卫生计生宣教中心、闽健康微信公众号供稿)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