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帅
黄晓霞是福建省计生协会的一名基层工作者,她戏称自己是本“老黄历”,记着她所在的宁德市蕉城区“幸福工程”的每一笔账、每一个帮扶对象。
她为幸福工程奔波了20多个年头,蕉城区下辖14个乡镇、两个街道、大大小小300多个村子,通往各村的每条山路,黄晓霞都曾走过。
扶贫走在前 幸福工程“雪中送炭”
黄晓霞第一次见到阮月香是在2016年8月。那天夜幕降临,黄晓霞来到鳌江码头边的一间破旧小店,见到了从连家船上岸的贫困母亲阮月香,当时她正忙着收拾刚捕来的海鲜,脚上穿着一双水靴,身上一件褪了色的旧睡衣沾满了泥土,被晒得红彤彤的脸上挂满汗珠。
虽然是渔民,但因贫困,阮月香夫妇俩并没有自己的渔船,一直都是租船捕鱼,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黄晓霞帮助她申请列入“幸福工程”受助母亲名单,获得了1万元幸福工程款,帮扶期为2年。“虽然一万元金额不大,但对我们家来说就已经像久旱逢甘露了!”阮月香将这笔资金立即投到海鲜产品生意中。海产品买卖生意周期短、见效快,有了周转资金,家里的收入日益增加。
黄晓霞将她家产品信息上传到蕉城区计生协会的“生育关怀精准帮扶网络平台”,通过推介,吸引更多人下单光顾他们家的生意。2018年年底,收入稳定后,阮月香不仅按时还清了幸福工程款,还把海鲜店装修一新。
然而,丈夫的一场大病让阮月香一家再度陷入贫困。
2019年10月,黄晓霞再次将阮月香列入幸福工程帮扶对象,为她提供了3万元幸福工程续助款和1500元紧急救助款。此外,在黄晓霞积极联系下,阮月香丈夫前往省立医院进行及时和规范的治疗,两个月后康复出院。
“扶智”走在前 技能在手饭碗不愁
“成为一名美容师,每月赚4000多元,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贴补家用,开店还能帮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业于蕉城区一家“美容美发沙龙”的美容师黄玉虾,来自霍童镇海拔最高的革命老区基点村梅溪村。
黄玉虾嫁入梅溪村后生育二女,全家7口人仅靠丈夫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黄晓霞来到她家,帮黄玉虾捋清了开家碗筷租赁店的思路。随后,黄玉虾被列入了幸福工程受助母亲的名单,获得1万元幸福工程款和2万元计生小额贴息贷款,整合自筹资金经营起碗筷租赁生意。有了增收产业,黄玉虾一家人逐步摆脱了贫困。
好景不长,身患糖尿病、风湿病的婆婆摔了一跤,腿骨摔裂卧病在床……由于要照顾3位八旬老人和供养2个女儿读书,黄玉虾只好关掉店铺回到老家操持家务,她丈夫则不得不进城打工。
黄晓霞得知此事后,坐不住了,她积极协调宁德技师学院、区技校、区妇联等部门,针对性地举办美容、美妆、美甲、直播带货、烹饪、育婴员等符合大众口味的特色职业技能培训班。
2020年6月,黄玉虾多方奔走,终于找到一位愿意帮忙她照顾老人的亲戚,安顿好后,她冒着酷暑、不辞辛苦地乘车进城学艺。
经过一个月的免费技能岗前培训和岗位实战演练,黄玉虾与35位参训母亲一起通过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他们被优先推荐到宁德市内三家美容连锁机构旗下的18家一流名店工作,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签订了就业协议。
渐渐地,黄晓霞手上有了厚厚的“账本”,记录着蕉城区每个乡镇、每个村、每户帮扶对象的脱贫产业发展情况,让所有受到帮扶的贫困母亲都实现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