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百岁老人践行医者初心

陈孔厚:当医生要无愧于心 要将患者当亲人

陈孔厚

药箱

慰问陈孔厚

卫生所

□本报记者 张帅 通讯员 包仔丽

50多岁开始学医,直至92岁退休;82岁时,曾在深夜徒步山路数公里到患者家中救治;扎根大山40年,只为守护村民健康……

他就是现年101岁的陈孔厚,原是建瓯市玉山镇东山村卫生所所长,谈及40年的从医经历,他说:“当医生要无愧于心,患者来找你看病,要将患者当亲人,想尽一切办法治好,这是医生的初心。”

“村里人看病很难,我只有学医才能帮助乡亲们。”

出生于1920年的陈孔厚,是土生土长的东山村人。由于特殊历史时期与家庭成分等因素,直到1972年6月,他才经过医疗培训进入东山村合作医疗站(村卫生所)工作,直至2012年退休。从医生涯长达40余年,历任东山医疗站站长、东山卫生所所长。

“那时候村里人看病很难,我就想,我只有学医才能帮助乡亲们。”陈孔厚回忆,当时大家工作起来,都铆足了一股劲儿,根本没有周末、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做事。除了正常的医院工作,还要下村看病。

东山村下辖6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很分散,每次下乡出诊时,陈孔厚都是骑自行车或步行到患者家中看病,特别是盖赖自然村,地处高山区,通往村里的路全是上坡,没办法骑自行车,前往盖赖村民家中看诊,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天,都得步行出诊。有的村民半夜突然发病,他就拎着马灯,走很远的山路去患者家中看病。

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国家还处于人民公社集体化时期,在那个年代广大农村都是种植早稻和晚稻双季稻,建瓯东山村也不例外。而每年的“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秧)成了一年中农村最繁忙的时候,“双抢”的时间都是在7月中旬到8月初,那正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之时,很多村民在“双抢”中极容易中暑。

于是,陈孔厚每天背着药箱,到各自然村田间地头巡诊、送药,发现中暑者及时就地治疗,村民很受感动。

他说,当年虽然环境很艰苦,心里却从不觉得苦。

把患者当亲人 想尽办法为患者诊治

从医期间,陈孔厚自费购买各种医学书籍一边学习一边治疗,从书本上学到了不少的治疗疾病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

陈孔厚到现在还清晰记得,1994年4月,村民陈兰玉老人的儿子因病死亡,儿媳妇也离家出走,从此不归。家中只留下陈兰玉一人孤苦伶仃。就在那年的11月间,陈兰玉突发胃病出血,躺在家中,无人照顾。闻讯后,陈孔厚赶往陈兰玉家中治疗,并日夜陪护。经过他几天的医疗护理,陈兰玉身体恢复。

1995年11月,下林自然村村民林妃美被摩托车撞伤,左脚肿大,经当地医院治疗出院后,发现左脚依然肿胀,甚至出现发脓。一个大雨天,患者家属跑来村卫生所找到陈孔厚,得知情况后,他立马背起药箱,徒步前往患者家中将其脚上的脓划开、挤出,每隔一天,都往患者家中瞧上一眼。在陈孔厚的精心治疗护理下,患者的脚伤慢慢得以恢复。

“那个时候我们真是把患者当亲人看。”陈孔厚说,但凡是来看诊的患者都要非常上心,每隔几天就非要去患者家中瞧上一眼方才放心。2005年9月,五保户马灼婢因高烧到卫生所看诊。看完诊后,患者告诉他,身上没钱,药费钱要过几天再还。陈孔厚听了之后,就说这钱不要还,自费帮五保老人垫付看病钱,患者很是感动。

他坦言,那时候患者和医生间彼此都非常信任,见了面也感觉到很亲切。

有医德的好医生 成为他最鲜明的个人标签

说起曾经工作的岁月,陈孔厚很是自豪。

在40余年的行医中,常年扎根于基层,陈孔厚最懂基层劳苦大众最需要的药方便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灵验、价格低廉。为此,针对患者的病症,他无数次地翻阅典籍,到各地参加培训、交流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陈孔厚在卫生所工作期间,密切配合上级的有关精神,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市、镇卫生院及有关卫生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1988年至1989年两年,东山村卫生所连续被玉山镇卫生院评为先进单位;1991年度农村卫生工作评比第一名;

1991年6月被省卫生厅评为福建省卫生系统1990年度文明卫生所。2019年6月,陈孔厚家庭还被玉山镇评为“家风传承 最美家庭”。

谈起对父亲陈孔厚的印象,儿女们是这样概括的:热心、善良,对工作认真负责、态度好,责任心强。

而他为东山村的免疫、传染病防控和村民的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全村村民的爱戴好评,是一位有医德的好医生,这也成为陈孔厚最鲜明的个人标签。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