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剑云
6月15日晚上6点半,霓虹灯亮起。街上行人都在往家赶,可有一群人却顾不上晚饭,在往同一个方向聚集。那是福州市第一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他们当中有医生,有护士,有志愿者,他们陆续赶到,亲切问候,给原本安静的临终患者的病房增添了活力。
当天晚上,他们举办安宁疗护第一期的读书分享会。20多个人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享一个与死亡教育相关的绘本故事。分享过后,大家围绕死亡教育、临终关怀、安宁疗护有感而发,畅所欲言。
2个小时的读书分享会,他们用话语、眼神、笑声、泪水传达浓浓的爱。
正是因为他们的爱,临终患者感受到了生命最后的温暖;正是因为他们的爱,临终患者迈向另一个世界时不那么孤单、不那么害怕;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患者家属既获得了送走家人的勇气,也获得了让家人走得安心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爱,他们更坚定自己行医的初心与决心。
不信,你听~
安宁疗护病房竟成了母亲最后的“家”
当天分享会上,有一位特殊的听友L先生,他是福州市一安宁疗护科开科第一位病人的家属,他本人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他通过同学了解到安宁疗护,于是,和妻子商量把母亲(他的岳母)送到了市一安宁疗护科,希望她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能没有疼痛,安详度过。
“没想到,进来后,不仅达成了这个心愿,安宁疗护病房还成了母亲最后的一个‘家’。”L先生说,在福州市一安宁疗护科,团队医护不仅给予专业的医疗照护,还给予了他母亲一段幸福的时光。
他说,母亲在住院期间,夜里总是会害怕,安宁疗护科安鲁毅主任了解到病人的心理,不论上班还是休息常常抽空到病房陪伴她,还给她唱了红歌,让她十分开心;医生护士也常常开导家属,怎么看待死亡,怎么应对死亡的来临。
“这些是医学手段所不能给予的。”L先生说。
“当我走时,希望有人笑着欢送我”
相对来说,L先生是幸运的,他让母亲得以善终,同时在安宁疗护团队帮助下,也好好地与老人道别,可以说没有太大的遗憾。但是,目前,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
在当天的读书分享会上,就有不少医护在谈到自己的过往经历时,仍旧泣不成声,因为没有接受安宁教育,没能与亲人“好好道别”而哭泣。
“当我来到这个人世间,有很多人笑着迎接我;当我走时,也希望有人笑着欢送我,和我说一声再见。”安宁疗护科护士宋苏永分享的这句话,道出了安宁教育的真谛。
宋苏永是分享会上被医生护士提起次数最多的一位,她总是一有机会就给身边的人普及安宁教育。包括接女儿放学,她也会给一起排队的家长讲一讲什么是安宁疗护、什么是尊严死,甚至连自己4岁的女儿都“不放过”。
她曾这样问女儿:如果有一天,妈妈走了,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你会怎么办?女儿大哭说:妈妈,我舍不得你,你不要离开我。可平静下来后,女儿很冷静地说:妈妈,你放心吧,如果你走了,我会照顾好爸爸和新妈妈的。
宋苏永笑中带泪,揶揄自己道:“不知道该难过,还是该高兴。我可能不是个成功的妈妈,但是,我给女儿的安宁教育还算成功。从她的话语里,我感受到,面对死亡,幼小的她也许能够从悲痛中抽离出来,正视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
到安宁疗护科工作是最接近死亡的一次
福州市第一医院安宁疗护科开科不到两年,爱心力量在慢慢聚集。不断有医生、护士、志愿者申请加入到团队中,“95后”护士林烨雯是安宁疗护科的新鲜力量。她到安宁疗护科才几个星期,她说到安宁疗护科工作是她最“接近”死亡的一次。
在此之前,她对死亡没什么概念,小时候奶奶离世,她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在外面疯跑、玩躲猫猫;现在爷爷、外公外婆、父母都很健康,她觉得死亡离她很遥远,不会是下一刻要面对的事情。就连爷爷和她说,“等看到你结婚,我就可以死了”,她也是没心没肺地说:“那我晚一点结婚,你就可以晚一点死了。”
之所以选择安宁疗护,因为她觉得能够对社会贡献自己一点小小的力量,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可没想到,刚到科室的那几天,我几乎每天都是哭着回家的——被安宁疗护病房的故事感动哭了。”现在,她不仅通过病人感知着人之将死的一个过程,也在慢慢积攒经验照护着终末期病人。
“知道了怎么死,就知道了怎么活”
当天参加分享会的还有多名志愿者,当中有社会爱心人士,而更多的是医院药剂科药师、康复科医生、肿瘤科医生、新生儿科护士、医院办公室主任等医务工作者。
医务工作者是最常接触死亡的一群人,他们怎么面对死亡?
肿瘤科医生陈艳的分享说出了许多医务工作者的内心。
她说,自己常常接触到受癌细胞吞噬而痛苦的病人,作为医生,不免要接触到病人离世,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已经麻木了,实际上那是自己有意识地用专业知识给自己武装的一层铠甲,是在逃避面对死亡这件事,其实内心在心疼着病人,也常常久久不能平息。直到她看到一个临终病人的笑才释然。
“我的一个病人,在她生命进入终末期时,她的家属很自然地就接受死亡将近的事实,一家人每天面带微笑,尽可能陪伴她,没有避讳死亡,最终,她是在家人满满的爱的陪伴下,微笑着离开人世。我不记得病人长什么样,但我依旧记得她的笑,给我感触很深。”陈艳医生分享,“知道了怎么死,就知道了怎么活。既然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要思考,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生命的宽度,在有限的时间里爱自己的同时,给予家人朋友、病人及家属更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