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医疗卫生:一切为了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建党百年的恢宏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摆在重要位置,推动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书写了一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画卷。

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至77.3岁

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从那一天起,党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1922年7月,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保护劳动者健康和福利被写入党的纲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彼时,医疗机构、医疗设施设备以及医疗技术人员都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天花、霍乱、鼠疫等多种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三大卫生工作方针。

1952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爱国卫生运动。2017年,世卫组织颁发给中国政府“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颁奖词中写道,早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界的口号前,中国就已经通过爱国卫生运动践行着这一原则,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历经70多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我国仅有2600家医院。截至2019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07545个。

仅在“十三五”期间,从2015年到2019年年底,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4年提高了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1/10万、8.1‰、10.7‰降至17.8/10万、5.6‰、7.8‰,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从35岁到77.3岁,这部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史,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好见证。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