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资源下沉 基层接诊能力提升

健康一体机

健康小屋

“如果在以前,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咽气,没有任何办法。”谈起近些年的变化,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曹清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当时把罗大伯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情形。

今年4月27日,65岁的罗大伯突然胸痛发作。当班医生接诊后,按照胸痛中心救治流程,第一时间展开救治,同时将心电图上传至沙县区总医院远程心电中心及胸痛中心微信群会诊。两地医生共同确诊为急性下壁心梗。

病人生命危在旦夕,如果此时转院,时间上不允许。“尽早溶栓,注意心电图复查!”医生们当机立断,总医院专家电话指导卫生院医生为患者溶栓治疗。半小时后,罗大伯生命体征恢复平稳,被送上早早就准备好的救护车,转运至三明市第一医院进一步治疗。四天后,罗大伯平安出院了。

这是三明市推行建设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

2017年,原沙县医院和沙县中医院合并,成立“沙县总医院”,下辖12个分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8个村卫生所,形成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为龙头,分院延伸开办村卫生所,统筹管理村医队伍,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一体化,保障全区26万人的卫生健康。

“各医疗机构不再各自为战,互相竞争,而是成为一家人,共同成为县域内群众健康‘守门人’。”沙县区总医院党委书记万小英告诉记者,医院要管理的医务人员一下子翻了近10倍,变成了1289人。

成立医共体后,人、财、物统一由总医院调配,龙头作用凸显。建立高年资医师定期驻乡驻村制度,在医共体内部多点执业。统一配置DR、彩超、全自动生化仪等医疗设备,提升基层硬实力。跟班学习,主任医师下乡亲教,分院、村卫生所基本掌握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慢性病规范化诊疗。“就我们卫生院来说,能接诊的病种从2012年58种上升到2020年的102种。”曹清水说,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按照全省医改工作统一部署,总医院搭建了县域医疗服务技术、协作和信息平台“三大平台”,县域心电诊断、远程会诊、病理检查、临床检验、医学影像、消毒供应“六大中心”,开展远程视频会诊和集中服务,强化上下联动。2019年,夏茂卫生院在总院专家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胸痛救治培训与演练。去年下半年,验收合格后作为胸痛单元加入总院的胸痛中心体系。半年后,罗大伯成了首个受益者。

转诊通道进一步畅通。需要长期康复的住院患者下转分院,将病情控制不满意患者及时上转总院。去年全区共向上转诊2430人,下转随访管理11676人。

通过以上种种改革措施,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