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坤
在医院里,有一个地方,99%的病人都会跑一趟,那就是抽血室。
在福建协和医院抽血室,林翠云长期“驻守”抽血室3号窗口,已经有27年的工作经验。
抽血窗口前,妈妈奋力遮住准备接受抽血的女孩的眼睛,孩子拼命挣扎。
“不要挡着她的眼睛,她想看就让她看。”福建协和医院抽血室的林翠云柔声对妈妈说。
孩子抽抽搭搭地盯着林翠云的针头→进针→血液从管子流进采血容器→拔针→棉签按压。孩子看得入迷了,都忘了哭,进针时不痛,似蚊子叮了一下。
从输液科到抽血处,林翠云一直在护理临床一线工作。如今,她长期“驻守”抽血室3号窗口:这里的病人一般是14岁以下的孩子及血管条件不好的老人。最小的是出生1天的新生儿。
林翠云把自己的工作总结为两步:
一是找血管。很多人的血管看不见但是摸得着,只要拉住手,摸一摸,就可以感受到血管。
二是找突破感。针的走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追”着血管走。只要扎对了,马上就有“突破感”。
看林翠云采血,就像欣赏艺术一样:进针果断,动作娴熟,双手配合,一气呵成。除去抽血前期核对、贴标签等时间,林翠云1分钟就能完成1个病人的采血。
在福建协和医院抽血室,7点上岗,4个班次,一个上午,每位护士平均采集100位病人的血标本。10个窗口,每个工作日平均送检1800管标本。这是他们的日常工作量。
不少病人需要空腹抽血。为了照顾到这类病人,抽血室的护士们7点就开工了。
“我们的岗位很平凡,但工作很重要!”林钦梅护士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