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男子户外工作6小时失去意识

“热射病”可致命 高温天气谨防中暑

□本报记者 刘伟芳 通讯员 蔡一苇

福州张先生(化姓)经营着一家装修公司,工作较为辛苦。

这天,室外烈日炎炎,张先生既没有做防晒措施,也没带饮用水,就开车赶去工作了。

在装修工地大约待了6小时,当晚回到家,他便感到浑身不得劲,口渴难耐,却喝不下水,皮肤滚烫,鼻子像着火一样直冒热气,头晕头痛,感觉要晕倒……

张先生的家人赶紧打开空调降温、给他喂水,想着休息一下就没事了,殊不知危险已经降临。

很快,张先生昏迷不醒,手脚抽搐,体温超过40℃,家人赶紧打120将他送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抢救。

经过紧急抢救,张先生意识逐渐清醒,四肢抽搐停止了,但出现肝功能损害、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急性肾功能衰竭、双肺炎症、胸腔积液、肺水肿、脑缺血、继发性癫痫等严重并发症。

经过急诊、ICU、肾内科、神经科等多学科会诊、接力抢救后,张先生逐步康复,现已转到普通病房。

热射病不只发生在室外

附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林晓介绍,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一个临床分型,是重症中暑最严重、最危险的阶段,死亡率极高。当人体温度达到41℃以上,并持续不退时就非常危险。

大众误以为中暑只会发生在缺少防晒防护、长时间户外工作的情况下,其实在开着空调的房间或车子里,一样也要警惕热射病。

现场急救牢记5招

记住一个急救原则:尽快脱离高温环境,迅速降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1.迅速将病人搬离高温环境,安置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或20℃~25℃房间内,解开外衣,病人取平卧位。

2.降温,轻症患者反复冷水擦拭全身至体温降到38℃,饮用含一定盐分的冰水或饮料。体温持续在38.5℃以上者可口服解热镇痛药物,如扑热息痛、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咽分泌物,头偏一侧,防止舌后坠,注意口腔清洁。

4.更换宽松、薄、透气的衣服,注意皮肤的清洁,定时翻身防褥疮。

5.患者抽搐时,防止误吸、坠床和碰伤,防舌咬伤。

科学防暑,空调别低于25℃

1.避免长时间在户内、外高温环境工作,户外要戴帽子或者撑太阳伞,及时补充水分,水中可以添加少量盐分。

2.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增强抵抗力,能有效避免中暑。

3.如果出现体温迅速升高、精神恍惚、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很可能就是热射病的前兆,一定要及时就医。等待就医时,尽快到阴凉通风处休息,用空调或扇子帮助散热,可以做额头和大动脉处冰敷,也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物。

4.忌一次性大量饮水,可选择饮用西瓜汁、绿豆汤、金银花、菊花茶等;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冰镇饮料和吃大量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5.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温度不宜过低(如低于25℃),可间断换气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同时避免频繁进出房间,同时记得补充水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