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打一针就能长高?

□本报记者 陈坤

暑期,什么门诊最火爆?肯定少不了有关儿童生长发育的门诊。

来自福建省儿童医院的门诊数据,矮小症专病门诊量日均上百人。医生们通常要加班1~2个小时才能把病人看完。

专家提醒,家长们无需过分焦虑,真正符合矮小症的只有三分之一。

家长陷入儿童身高“内卷” 是否生长缓慢看三点

根据《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标准单位数值表》,表格将孩子的身高发育分成了4个等级。中位数,表示同龄人平均水平,-2标准差表示低于平均水平2个等级的身高。

根据《数值表》,18岁男女身高中位数分别为172.7厘米、160.6厘米,-2标准差为160.5厘米、149.8厘米。

福建省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晖说,只要是不低于-2标准差的身高,都是合格的。

家长们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四处打听偏方良药,高于中位数的还想再高一些,低于中位数的则更加焦虑。

再长高一点,形象好一点,是家长们的一致诉求。

“我儿子才1米7,我觉得不够。现在男孩子普遍都要1米8。”一位爸爸说。

“长高一点,以后找工作也更方便。”另一位妈妈说。

刘晖研究矮小症近20年,非常理解这些家长的诉求,但她也认为家长们“太过焦虑”了。更重要的是,家长们认为的“矮小”与医学意义上的矮小并不一致。

矮小症,指的是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每年生长速度低于5厘米者。

以下情况提示患儿生长缓慢:生长速度①3岁前小于7厘米/年;②3岁到青春期小于5厘米/年;③青春期小于6厘米/年。

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 滥用生长激素或致内分泌紊乱

而对被诊断为矮小症的患儿来说,生长激素是治疗的有力武器。正因为家长的过分焦虑,近年来,出现生长激素被滥用的苗头。

8月4日晚间,新华社发文,直指当下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但并不是所有的身材矮小,都需要打生长激素。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523例身材矮小的病因分析报告显示,只有21.99%的孩子是生长激素缺乏。

只有生长激素缺乏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前、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身材等引发的身材矮小问题,可用注射生长激素来治疗。

刘晖主任提醒,身材矮小有很多种成因,需要对患儿做详细检查,比如骨密度测试、核磁共振脑垂体检测、X光查骨龄、B超、抽血化验血糖、胰岛素、微量元素测定、生长激素兴奋试验等,综合评估后,才能定出治疗方案。前来就诊的青少年中,只有三分之一真正需要补充生长激素。

病情不同,花费不同 月费用在1500元至15000元间

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使用的生长激素剂型也不同,此外,不同的厂家,工艺也不一样,价格也就不一样。一般来说,生长激素治疗的月费用在1500元至15000元之间,需每日(或7天)注射一次,一直达到理想身高为止。过程中需定期复查,确保效果。

2010年,刘晖主任团队开始运用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症,10年共治疗了约700位病人。在适应症范围内,病人基本都能实现身高的追赶。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生长发育没达到标准,最好向正规医院的内分泌门诊或矮小症专病门诊咨询。对于不符合生长激素使用指征的患儿,家长们切不可拔苗助长。

“家长们普遍希望孩子长得比自己高,更多是对自我缺失的弥补。如果不符合指征,却一味地寄希望于生长激素,并不符合科学。”刘晖主任说,对那些身高处于标准范围,但仍未达到家长理想身高的孩子,家长不如尽早利用非医学手段干预——多运动,好好吃,好好睡,放下焦虑,给孩子一个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