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预防抑郁 从娃娃抓起

□本报记者 张帅 摄影 苏维德 见习记者 陈心怡

12月15日下午3点,福州市计划生育协会、福州市人口福利基金会联合开展“优生优育1000天”主题直播活动暨“青春健康”专家直播沙龙活动,特别邀请了本报健康大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黄林娟,福州市第八中学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谢维兴,内容聚焦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发展,提高家长们对婴幼儿时期精神和心理疾病预防能力,从而更好守护青少年时期健康成长。

学生抑郁症容易被误解

黄林娟主任认为,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可以概括为“三低”:第一是情绪低,表现为意志力减退,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来;第二是自我评价低,表现为自怨自艾、自我懊悔;第三是行动力很低,像原来喜欢做的事情,现在都不喜欢做了,懒洋洋的不想动;还有一部分人会体现为身体的症状,比如说莫名其妙地腰酸背痛、胸口闷等。其中,婴幼儿时期的情绪表现以饮食问题、睡眠问题、大小便问题、行为退化、黏人多见;儿童以行为退化、学业问题、情绪波动常见。

在长期从事在校学生心理发展工作的谢维兴主任看来,学生抑郁症更容易被误解。

谢老师表示,与成年人抑郁症不同,学生抑郁症的表现更容易被误解和忽视,又伴随着青春期,很容易被家长认为是叛逆、懒惰的表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容易和身边的人发生冲突,这时常被误解为正常的青春期;自己伤害自己,甚至自杀,有些家长会以为这只是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要挟他们的手段罢了。

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抑郁,还是只是心情不好?

黄林娟指出,孩子如果出现“三低”症状超过两个礼拜,并且排除精神、身体问题,就要注意了;其次,孩子情绪上的难过程度超过了事情本身,比如说考试考坏了,当下难过,过两天就开心,或者吃点好吃的,下次考试考好就开心了,这些都比较正常,但抑郁症的孩子会把小事放大,放大负面的事件,对正面的事件或别人善意的行为会有一些曲解。

尤其要注意的是,抑郁状态已经影响了社会功能,比如厌学、自残、注意力不能集中、频繁发脾气、社交退缩等等,但儿童抑郁症不一定那么典型,可能会以行为问题来表现,像发脾气、不读书或者睡不好等。要充分考虑家庭环境、学校不良事件等的诱发因素作用。

家校如何合作,帮助抑郁症儿童?

从众多学生的案例中,谢维兴主任分析,这一代的父母对教育严重焦虑,容不得失败,最终这些压力都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不能接受失败,时刻要让自己被夸奖、被关注,最终承受不了任何一点挫败。

黄林娟说,家长们应重视与孩子间的及时沟通,关注其在家在校表现是否有差异以及同伴关系,有无自杀念头和计划;当孩子出现一些情绪波动或者其他问题的时候,不要用对错标准讲大道理,不说像“这样不好啊,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啊”这一类的话,作为父母要更多地去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孩子需要被关注、被支持。

■提醒

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如果出现抑郁倾向指数比较高的学生,学校会第一时间让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沟通,同时让学生安心,任何事都有解决的办法。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