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这种“肥胖” 叫“上肢淋巴水肿”

□本报记者 刘伟芳

《2021中国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白皮书》显示,有71.3%的患者进行了腋窝淋巴结清扫,其中,有3.7%的患者出现患侧严重的水肿,49.8%的患者在日常提、搬杂物方面存在限制。

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状之一;发生率约为20%~40%。淋巴水肿一旦发生,不容易处理,因此,预防乳腺癌术后的淋巴水肿尤为必要。

术后3年 六旬阿姨手肿得像猪蹄

福州60岁的王阿姨(化姓)不幸患上左侧乳腺癌,随后接受了左乳全切除术和左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并在术后进行了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

可没想到,术后3年,王阿姨突然发现左手越来越“胖”,最夸张的时候胖得像个猪蹄。此外,还伴有患肢的沉重、酸痛、皮肤紧绷、膨胀等感觉,同时反复发作淋巴管炎,严重影响王阿姨的生活质量。

好在,王阿姨及时就诊,接受综合消肿治疗,左上肢淋巴水肿明显消退。

短至3个月长至20年 都可能发生

吴秀凤指出,乳腺癌术中除了切除乳房及肿块的部位,一般常规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的清扫,在清扫腋窝淋巴结的时候,可能会结扎了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的受阻,淋巴液流出到组织间隙,使得患肢或者胸壁组织肿胀。

另外,有一些患者进行手术以后,可能还需要进行局部的放疗,而放疗会引起肌肉纤维组织压迫静脉或者是淋巴管,从而影响回流导致水肿。淋巴水肿严重的上肢极易反复发生链球菌感染,形成淋巴管炎和蜂窝织炎,而后者又加重上肢淋巴水肿。

此外,如果在术后康复期剧烈上肢运动、劳累、上衣过紧等不当生活方式,也是导致淋巴水肿发生的原因。

手术后3周内轻微的肿胀是正常的,随着伤口愈合和适当的活动后逐渐缓解。

乳癌术后的淋巴水肿大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至20年,在此期间任何时间段都有可能发生淋巴水肿。

只能缓解 无法治愈

淋巴水肿早期通常伴有患肢的沉重、酸痛、皮肤紧绷、膨胀等感觉,按压上肢皮肤有酒窝征,测量上肢任意部位周径较健侧增加2厘米为水肿。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淋巴水肿的特效药,现有的治疗方法只能缓解症状,不能彻底治愈,且水肿容易反复,需要患者长时间甚至是终身的治疗。因此,在术后积极预防,尽早识别和处理淋巴水肿才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这些生活细节请记牢

1.避免穿紧身的衣物,如内衣、吊带、束身衣等;

2.避免穿戴过紧的首饰,比如项链、戒指等;

3.避免过度劳累,患侧手臂避免背包、提行李或搬运重物;

4.避免热水长时间浸泡,以及尽量避免日光浴和汗蒸桑拿等;

5.避免损伤及感染,比如注意蚊虫叮咬,一旦出现上肢水肿应及时求助医生。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