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颖
2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罕见病日。作为“中国罕见病联盟成员单位”,省立医院举办了一场针对罕见病人群的义诊。
罕见病病种涵盖面广,2018年纳入罕见病目录的就有121种。但由于每种罕见病的患病人数极少,相比以往的义诊,这天的活动现场,咨询人数显得有些稀少。
“即便如此,这部分小群体也不能被放弃。”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罕见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郭延松教授说。
早发现早诊治的不多
“甲基丙二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病,每年约有355个患儿出生。
这天,携带有这种疾病隐性基因的张女士作为志愿者也来到了现场。
由于她和爱人都携带有这种疾病的隐性基因,他们的孩子在出生后的遗传代谢病筛查中,被发现患有此病。所幸发现得早,孩子很早就通过注射治疗,目前发育正常,且治疗费用也很低。
但多数患儿没法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及时确诊,结果出现了智力低下、癫痫失明、全身皮肤损伤等各种症状。后期不仅治疗费用很高,生活也没有质量。
罕见病重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因为鉴别诊断较难,能像张女士孩子那样得到及时救治的罕见病患者并不多。
多学科医生参与
目前,有罕见病诊断能力的医生还十分有限。
十多年前,省立医院儿科王滔主任医师开始接触罕见病,是当时医院里为数不多能从事罕见病治疗的医生。去年,王滔还牵头成立福建省海医会儿科学分会儿童罕见病联盟,成员除了省属医院儿科医生外,也包括了全省各地市和县级医院的儿科医生。通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线分享儿童罕见病诊疗知识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生发现异常疾病的能力,以及时帮助向上级医院导诊。
现在,医院里参与罕见病诊治的医生不断增加,这天参与罕见病义诊的专家就涵盖了儿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
“罕见病往往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参与诊断的学科越多,越有助于罕见病的鉴别诊断,缩短确诊周期,减少患者辗转就医时间。”郭延松说。
为此,省立医院加入了北京协和医院牵头成立的全国罕见病联盟,并在郭延松牵头下成立省立医院心血管罕见病临床医学中心,旨在提高广大心内科医生对心血管罕见疾病的认知。
中心成立后,由40多名多学科医生组成的微信群就开始活跃起来。一旦有医生在临床发现某个异常病例,就会发在群中同多学科医生一同商讨。
前不久,干部特诊一科就联合七八个学科,为一名患者展开相应排查,使用了包括血清、基因检测、核素、核磁等一系列精准的诊断手段,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后成功确诊了省内首例野生型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ATTR-CA),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还需多方努力
高昂的药费一直是困扰罕见病患者的巨大问题。近年来,一些罕见病药物逐渐进入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目录,这也意味着罕见病用药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还远远不够。罕见病在医学院校学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医生需要根据国家已给的罕见病目录自己不断学习。
“罕见病的早发现需要病人和医生的配合,早诊断需要医生和一些涉及检验检测的科技公司共同努力,而在治疗方面,除医生外,还有赖于制药公司的新药研发,以及国家医保政策的倾斜。这需要多方的参与,才能真正提升罕见病的诊治水平。”郭延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