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到底有多重要
在多数人眼中,肾脏就是个负责排泄的器官,这样的认识其实比较片面。
直播一开始,福建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立医院肾内科主任洪富源先给大家做了科普。
他指出,肾脏是人体的“净化工厂”。主要功能除了净化血液、排出尿液,还可以调节血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肾脏还能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和活性维生素 D 等物质,调节红细胞形成并促进造血和骨骼的钙磷代谢等,肾脏出问题,会对身体的很多机能造成影响。
哪些生活习惯会导致肾脏损害
洪富源指出,大吃大喝,不运动容易导致肥胖,进而引起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些都是引起肾脏病的重要原因。
经常憋尿、过量喝饮料、熬夜、过量摄入高蛋白也都是损害肾脏的行为。
乱用药物,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不积极治疗也会损害肾脏。
肾病患者饮食要注意什么
洪富源指出,得了肾病要尽量选择优质蛋白,如蛋、奶、肉、鱼动物蛋白等,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决定蛋白质摄入量,尽量不选植物蛋白。如果已经是肾脏病4~5期,肾小球滤过率较差,这时每公斤体重蛋白质摄入应当是0.6~0.8克。
慢性肾病每日盐摄入要低于6克,如果已经在做肾透析或血压很高,则每日盐摄入要低于5克,但一点盐都不吃也不提倡。
水分摄入量一天1500毫升~2000毫升,如果出现浮肿,水分摄入量可以降低一些。
有些肾脏病患者血钾含量比较高,那么香蕉等含钾高的食物要少吃。
慢性肾脏病中后期容易钙磷代谢紊乱,含磷高的动物内脏、高蛋白的食物要少吃。
若尿酸升高,高嘌呤食物如贝类、动物内脏要少吃,黄酒、啤酒要少喝。
肾病早期有哪些症状
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大多数慢性肾病患者早期可完全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较少。
福建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万建新指出,随着病情的进展,细心的你还是可以感觉到一些早期表现,如经常疲劳、乏力,眼睑、颜面、下肢(尤其踝关节)浮肿,尿中大量泡沫、尿色异常,排尿疼痛或困难,夜间排尿次数增多等。
当出现肾功能不全时,慢性肾脏病的各种症状逐渐明显,出现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腰痛、夜尿增多、全身水肿、血压升高、呼气带尿味、骨痛、皮肤瘙痒、肌肉震颤、手脚麻木、嗜睡、反应迟钝等表现。
“肾病检查套餐”别遗漏
万建新表示,正常人最好每年做 1~2 次尿常规(可以查出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葡萄糖等)和肾功能检查,并定期检测血压,必要时进行肾脏超声波等相关检查,这些“肾病检查套餐”有助于发现尚未引起症状的潜在肾脏病。
对于高危人群而言,肾脏检查的频率要提高到一年3次~4次。
肾病患者务必要个性化用药
得了肾病,很多病友之间喜欢“互通药物”,这是不行的。万建新强调,得肾脏病的原因多种多样,用药可不能千篇一律。
如糖尿病性肾病,需要接受降糖药治疗;高血压肾病则以降血压为主;而肾小球肾炎需要根据临床和病理情况,合理选择包括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在内的药物来治疗。
肾病患者不能因为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或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擅自减量或停药,特别是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这样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后果,包括病情复发等。
一些抗菌药、解热镇痛类的药物、抗肿瘤药等,在服用后不仅需要肾脏代谢排出,还可能增加肾毒性,引发肾脏损害,甚至诱发尿毒症,因此切不可过度用药。
服药期间,患者应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血压等,通过各项指标来了解肾脏情况,从而调整治疗和用药方案。
出现蛋白尿、血尿怎么办
不少网友在直播时提问自己体检发现有蛋白尿或血尿的情况。
福建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魏立新建议,有时蛋白尿、血尿检查虽然只有一个“+”,也要多次检查。因为日常有时会出现一过性的尿液异常,但若多次检查都有异常,就要做24小时的尿蛋白定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以及有无基础疾病来进一步决定是否要做肾穿刺病例检查明确诊断。
肾病患者要特别注意降压和降脂吗?
魏立新表示,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高不仅要降压,而且要降得比普通高血压患者还要低,尤其是有蛋白尿的肾病患者,如果能够耐受,血压最好要降到120/80毫米汞柱以下。
肾脏病患者也需要根据肾内科医生的建议调脂治疗,但是如果已经进入血透的病人,血脂调节没有那么严格,要咨询肾内科医生的意见。
健身人群也要小心肾损伤
直播中,魏立新提到的健身人群的肾损伤,让不少网友猝不及防。
他指出,健康人群如果平时不运动,突然开始大量的剧烈运动,会导致一种叫横纹肌溶解症的肾病。另外,健身人群在运动结束后大量进食蛋白质食物,比如有些人一次性吃了20个鸡蛋,这肯定会加重肾负担,造成肾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