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中医药防治专家组 助力疫情防控

□本报记者 邓剑云 刘伟芳 通讯员 魏映双 童颖辰 许烨婷

2022年春,福建本土新冠疫情再起,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在疫情防控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抗疫力量,织牢织密泉州疫情防控网,3月29日上午,福建中医药大学再次派出由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教授担任组长,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红佳主任医师担任副组长的中医药专家队伍,奔赴泉州支援,加强当地新冠肺炎防治中医药力量。

中医药防治专家组成立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以下简称“省人民医院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包含多位具有援鄂抗疫、援莆抗疫、海外远程会诊等丰富经验的专家,线上实时为支援泉州抗疫的中医集智献策。

3月20日,省卫健委调派省级中医治疗组支援泉州“火围山”方舱医院,叶玲、赖长沙、黄武松等专家在参与救治的同时,一直与省人民医院中医药防治专家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传递疫情动态信息,也为医院中医药专家团队研判疫情提供了一手资料,提高了疫情防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月22日下午,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到附属人民医院与专家组成员们共同研讨。大家通过疫情前线传回的一手资料,围绕病因、病机、病位以及治则交流思路,形成了“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核心共识,提出了简便验廉、关卡前移的疫情防控理念。

李学麟等专家表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其地域、气候、人群等都呈现不同特点。具体来说,福建“湿气”重,其中,闽南湿热可能更重,闽北可能寒湿更重。因此,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兼顾我省地域、气候特点及饮食习惯。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健康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专家们提出,现阶段的预防方,除了兼顾上述特点之外,还应考虑到简单方便、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口感好等。

此外,专家们建议,开设“清新福建,人民中医”的网络平台,为广大民众提供中医药疫情防控和健康咨询服务。

防治新冠肺炎

教授来支招

李灿东指出,针对当前疫情形势,应根据地域、季节和个体特点,依照“三因制宜”原则,实时调整诊疗思路和建议,为前线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提供可行路径和参考。

从中医角度来说,疫情发生不仅是病毒的问题,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今年福建地区春节期间的天气举例,年初气温很低,此后又突然升高。近期气候的骤暖骤冷,也是疫情高发的重要原因。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原理是什么?

一是辨证论治,根据病人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特点进行分析辨证,然后根据辨证结果进行治疗。

二是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不同人群、不同体质、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的季节、节气,其治疗方法和用药上会有一定差别。

如何通过食补预防新冠肺炎?

中医将新冠肺炎辨为湿邪为主,饮食上更要强调少吃油腻类的,可以多吃一些薏米、冬瓜、扁豆、山药、胡萝卜、茯苓、芡实、莴笋、茼蒿、鲫鱼等健脾祛湿之品,也可以多吃一些小米、百合、莲子、红枣等安神养心之品。当然饮食还要因人而异,譬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病、痛风等患者要严格按医嘱。

还有一些热性体质的人,少吃如牛肉、羊肉、红枣、桂圆等热性食物。虚寒体质的少吃苦瓜、苦菜、海带、紫菜等寒性食物。

根据个体差异,日常预防措施也可有所更改。比如,假设某个人经常觉得疲劳、没有力气、运动完更觉得疲劳或无力,又特别容易感冒,说明这个人可能存在气虚的情况,可适当服用中药黄芪,或中成药“玉屏风散”。

假设某个人经常觉得热、面红、容易上火、口渴,舌质红而且少苔或者无苔,则说明这个人可能存在阴虚的情况,可以服用玉竹、石斛、甘草等中药,达到养阴清热的目的。这些都是很有效的防治方法。

防疫方剂分享

1.预防方(参考):桑叶6克,菊花6克,连翘10克,杏仁10克,藿香6克,芦根10克,甘草3克

· 煎汤代茶服

2.预防方(参考):桑叶6克,菊花6克,连翘10克,杏仁10克,藿香6克,芦根10克,甘草3克,六一散(夏天用)

特别强调,疫情防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一张方子用到底。

面对疫情,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保持平和的心态,平衡体内正气,邪气终将褪去!

(部分内容综合东南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