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颖
“我得冠心病几年了,都有吃药。小区最近因为疫情封控,每天上午总感胸闷,叹下气会好一点,是不是心脏病加重了……”
“这几天定期到小区做核酸,每次排队都感觉头晕,回来血压也很高,怎么办?”
最近,受疫情影响,一些封控区、管控区的心血管病患者就医不方便,便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医生帮助。
对此,本报健康大使、福建省级机关医院互联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林建珍表示,疫情期间人容易处于应激状态,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快,导致血压增高出现头晕,增加心脏负担;同时运动减少,患者心肺功能逐渐下降,这些都会加重冠心病心肌缺血。特别老人抵抗力弱,同时室内油烟、酒接触增多,常容易出现聚集性呼吸道感染,可诱发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为此,林建珍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了一份“随身小册子”。
做好随访
疫情期间,心血管病患者的随访不能落下,除选择去医院,也可在互联网在线问诊专科医生,稳定的患者还可在线续方,快递送药到家。
若线上问诊无法解决,可先做好预约和必要防护后就诊。特别是服用抗凝药华法林的患者,要按医生交代时间定期到医院抽血,避免药物过量出血风险;或服用利尿剂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查电解质。
到医院人与人之间尽可能保持1米距离,确保一人一诊室。在接触医院物品后,尽量使用手部消毒液,尽量缩短医院就诊时间。
若出现紧急情况,如血压明显增高(>180/110mmHg)且休息后无改善,冠心病患者胸痛含服硝酸甘油后半小时无缓解,心衰患者近期活动后气喘明显加重,应紧急就医,避免耽误病情。
自我管理别松懈
心血管病患者如何在疫情期间做好自我管理呢?林建珍建议注意以下要点:
定时定量服药
高血压病人要养成每日记录“血压日记”的习惯;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每日晨起排空膀胱后要称体重并记录;
冠心病患者要定期监测心率。
要在医生指导下备些常用急救药,如卡托普利、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等。
如果血压近期大于160/100mmHg或出现头晕症状,体重三日增加2公斤或下肢浮肿及活动后气喘明显,心率大于75次/分或活动时出现心绞痛,可能意味着病情加重,要及时找医生咨询或诊治,以优化药物。
坚持规律运动
疫情期间,户外锻练时间和空间受到不同的限制,但不等于“躺平”。
根据居家或小区条件,年轻人可选择跑步、跳绳、打羽毛球等,老年患者可选择太极拳、骑功率车、快走等运动,每次30分钟~60分钟。
以“有点辛苦、稍微出汗、可对话不可唱歌”的程度为标准,活动前要注意关节热身,每周3~5次为宜。患者运动期间如果出现不适,要及时和医生联系,以调整运动处方。
远离烟草接触
吸烟“百害无一利”,一来烟草中有许多致癌物质;二来会增加血黏稠度,收缩血管,导致高血压、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加重;三来吸烟损伤呼吸道,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引起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接触二手烟、三手烟(居家沙发、衣服、被子残留)或厨房油烟有同样的危害。
“疫情期间”家人聚在共同的相对密闭空间,务必要定期开窗通风。
健康饮食习惯
心衰和高血压的患者,每日食盐摄入应<3克。
每日胆固醇控制在200mg以内,摄入充足水果蔬菜、优质蛋白质及富含膳食纤维食物,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体重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24kg/m^2,腰围控制在男<90cm,女<85cm。
饮酒对于心血管病患者也是弊大于利,同时会影响很多药物的疗效,也要尽量避免。
关注心理健康
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合并一些心理失调,出现“双心疾病”,包括焦虑、抑郁等,而不良的情绪也会加重病情,比如升高血压、增加心脏氧耗、加重心脏负担。
心血管患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理,包括和家人朋友倾诉、听音乐,参加有氧运动,都可以调节不良情绪。也可通过心理咨询或药物来辅助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