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古代名人收割机
说起热射病,你可能第一时间把它和“非洲、沙漠”联系起来,殊不知在中国,尤其是在没风扇没空调只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古代,极可能发生“热死人”事件。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
譬如修长城、度量衡的中国首位皇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抵达河北广宗时,秦始皇不仅出现“鸡胸,声音似豺”的气管炎症状,还犯了癫痫。当时正值盛夏,走到河北沙丘,秦始皇坐在蒸笼般的车上难受至极,觉得自己旧疾复发需要接班人了,下旨让扶苏赶回咸阳后不久便一命呜呼,享年49岁。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也是热死的。苏轼仕途多舛,被一路贬到了海南岛。好不容易等到新帝宋徽宗登基要召回苏轼,却偏偏选在了7月份召回,年老体弱的苏轼始终没有当官的命,返回途中中暑,没过多久一代文豪就此陨落,享年64岁。
另外,收复台湾的著名将领郑成功、李清照之夫赵明诚等人都是中暑而死。
“焖”出来的内伤
从人体与环境的能量交换来看,热量交换障碍是热射病的病因。
正常情况下,人体能通过皮肤与环境的热交换将体温维持在安全范围内。
异常情况下:
①环境温度过高,皮肤和环境的温度梯度被破坏,原本用于散热的皮肤变成了吸热工具;
②剧烈运动,人体产热贡献最大的骨骼肌频繁收缩产热;
③环境湿度过高,汗液无法蒸发,进一步阻止了散热。
三者叠加,好比开猛火烧了壶水还要憋着不让它冒泡,导致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衡,要么产热过多,要么散热受阻,最终造成中暑或热射病。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是通过血液循环将热量从核心(心、脑、肺等深部器官)、骨骼肌运送到皮肤散热,因此持续的体温调节失衡会大大增加心血管负担,这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极为致命。
从人体内环境来看,相比于被热水烫出的外伤,热射病更像是被热蒸气烫出的内伤。
第一时间降温最关键
临床上热射病处理方式是:降温+药物,降温可改善预后,药物则用于对症治疗。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时间降温比立即送医更重要;多延迟一分钟,就可能失去一个病人的生命。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用于热射病的降温,退烧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不仅不能降温,还会加重凝血功能障碍,恶化病情。即便是《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曾提过一嘴的治疗持续性痉挛的丹曲林,也因临床试验失败告终。
近年来还有研究表明人体的耐热性可能与基因有关,同时,骨骼肌对热损伤耐受性较高可能是由于在体力活动中反复受到热刺激所致,这也是热习服训练可提高耐热能力的潜在原因。
(海上柳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