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母乳喂养更利于宝宝健康成长的意识深入人心。
然而,无奶、少奶、堵奶等问题困扰着诸多产妇,这让催乳师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人家庭。
市场刚需 “催热”催乳市场
每周一下午,福建省立医院金山院区的母婴专科泌乳门诊都会有一群因哺乳问题前来寻求帮助的产妇。坐诊的是省立医院金山院区产科护士长毛莹。
由于工作的关系,毛莹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催乳师。接触过程中,她发现催乳行业和许多新兴行业一样,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但这依然没有妨碍催乳行业的发展。
从医学划分来看,母乳喂养属于妇产护理专业下的一个亚专业。据毛莹了解,国内设立母乳喂养专业课的医学院校仅一两家,在国内的受重视程度并不高。由于母乳喂养涉及解剖、生理、心理、社会学等多个方面,一些医护人员在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未必能解决产妇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市场的刚需让催乳行业蓬勃发展,加上催乳师入职门槛低,培训市场不规范,许多没有医学背景的家政人员通过十多天的简单培训,摇身成了催乳师。
“母乳喂养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学习。”参与过中国妇幼司三次培训、考试的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护士长徐玉英对此深有感触,“可能开始接触基础手法,之后就要涉及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比如产妇有用药、有疾病、有过隆胸史,或宝宝早产等。因此‘速成’催乳师的水平令人堪忧。”
暴力催乳 最让人忧心
除了是一名护士,毛莹的另一个身份是国际泌乳顾问(IBCLC),这是全球范围内通用的哺乳支持领域最高级别的认证。截至今年1月10日,中国大陆有997位,我省不过几十位。
持证者可独立协助母亲进行母乳哺育,并针对与哺乳相关的问题提供熟练的专业处理。在毛莹看来,门诊中产妇遇到的哺乳问题,绝大多数和喂哺姿势不对、膳食不合理、休息不足、心情过度焦虑等因素有关。
比如多数的乳房肿胀通过冰敷或孩子吸吮就能迎刃而解。
令毛莹忧心的是,市面上的催乳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劲都用在“乳房”上,仅通过推拿手法或所谓的中药偏方,为产妇解决产后无奶、奶少、堵奶等症状。可能当下症状改善了,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容易复发,甚至埋下健康隐患。
更有甚者,出于商业目的有意夸大问题严重性,刺激产妇办套餐进行后续消费。结果在暴力按摩、药物的过度刺激下,反而催生了乳房感染、化脓、乳腺炎等更多的并发症。
谢女士是新手妈妈,陷入堵奶的痛苦中。在家人劝说下,她请来催乳师为她通乳。
在一顿“猛如虎”的揉捏后,谢女士堵奶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还出现了感染迹象。
好在去了医院,乳腺科医生给她做了冷敷和药物治疗,才免于症状的进一步加剧。“如果再晚些治疗,可能就要手术引流了”,谢女士心有余悸。
类似谢女士这样经历的妈妈并不在少数。
本报健康大使、省立医院肿瘤外科乳腺相关专家叶松青主任医师表示,近几年,门诊中急性乳腺炎患者有所增加,与催乳不当存在一定关系,“产妇们在遇到堵奶、肿胀不适症状时,最好还是找医生诊断。”
催乳师行为靠自律
产妇难维权
除了催乳师的技术参差不齐外,由于近几年国家人社部取消了催乳师资格证的发放,整个行业更难以有效监管。不少催乳师在外“单打独斗”靠熟人引荐,或挂靠一些月子中心,因此他们的行为基本靠自律,在法律上都没有很好的服务协议。
一旦催乳师的服务对产妇造成伤害,二者间产生纠纷,产妇也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我就曾遇到一些产妇将自己的遭遇投诉12315,但回复是‘催乳师不是和某个机构签约,只是个人的劳务合同,没有办法处理’。”毛莹指出,这个行业听起来现代,但消费者不能很好地受到保护,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选择这类服务时也就冒着一定风险。
孩子是妈妈最好的催乳师
产妇们热衷的催乳服务是否每个人都需要呢?毛莹对此予以否认。
她指出,产妇如果没有经过暴力催乳,掌握正确的哺乳知识,和宝宝一起调整喂养时间、频率、方式,他们是有能力解决哺乳问题的。
“孩子是妈妈最好的催乳师,母乳喂养是大自然赋予每个母亲的本能行为。如果哺乳很艰难,我们的乳房早就退化了。”毛莹笑着说,“有时,是商家贩卖焦虑,让产妇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所以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个使命。”
现实中,不少产妇在母乳喂养方面经验不足,或早产宝宝天生吸吮能力不足,无法配合妈妈。
为此,省妇幼保健院、省立医院等爱婴医院都开设了母乳喂养咨询门诊、泌乳门诊,为产妇提供寻求帮助的正规渠道。
在这些专科门诊中,产妇更多的是给医护人员提供一天的日常生活信息、存在的困惑,再由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只有少数情况下,医护人员会触碰她们的乳房。
“遗憾的是,这些相关科室往往没有成为产妇们的首选,而是在经历了催乳伤害后,才选择来医院。”徐玉英坦言,“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这些科室在大众中的知晓率较低,二是不少产妇堵奶多发生在晚上,导致时间更为自由的催乳师,成了情急之下的一个选择。”
当然,目前专科护理门诊收费不明晰,护理人员积极性受影响,使得一些医院的母乳喂养咨询门诊有些形同虚设,也成为一个制约因素。
努力“充电”升级
改变行业现状
尽管催乳行业存在诸多乱象,但行业中有许多人在努力改变现状。
在经历了一番催乳劫难后,王女士庆幸自己最后还能找对催乳师。此前,王女士反复堵奶三周,因为在月子中心办了通乳的套餐,她一堵奶就会去月子中心通乳。通乳之后,王女士堵奶频率从一周一次变为了每天都堵。最后,在他人推荐下,她找到了催乳师林清云。
林清云检查了她的乳房,最后发现是一侧乳头上有一个小白泡堵住乳腺管,引起了堵奶。去除白泡对出乳孔的阻碍后,乳房的硬块很快消退了。
通过指导,王女士再没有堵奶。
从入行到现在的5年时间里,林清云参加了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等多种机构组织的专业培训,并坚持每天自学,内容包括乳腺解剖与结构、挤奶手法等。
在林清云看来,许多产妇缺的是母乳指导,而非“催乳”。因此,她更愿意称呼自己为母乳指导师,而不是催乳师。
“大家对这个行业褒贬不一,我也希望国家能有更好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引导,同时我们也需要‘充电’升级。”让林清云感到欣喜的是,有时和一些同行交流时,她发现他们的知识也开始不断更新,变得更科学、更专业。
产妇须提前储备知识
理想与现实间存在矛盾,让毛莹和徐玉英都不否认,许多缺少经验的产妇需要专业的母乳指导作为补充。
她们指出,根本解决方法还是要通过健康教育,让产妇和家庭成员能提前储备母乳喂养知识,了解正确的母乳喂养的方法。如果无法解决,可以先寻求医院相关门诊医护的帮助。如果确实有需要找催乳师,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建议尽量寻找政府主导机构或商家,如省妇联或大型月子中心,并在付款前签订劳务协议或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