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剑云
9月26日,“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福建省卫健委介绍我省“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相关情况。本次发布会邀请到福建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杨闽红介绍我省“展仁德风范 护百姓健康”的有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辉,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永裕,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国安。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省常住人口人均预期寿命从76.36岁增加到78.85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就医安全感、健康幸福感不断增强。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疫情防控是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底线。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卫健系统按照“快、准、严、实、细”要求,及时高效处置疫情,加强防治能力建设,稳妥推进疫苗接种,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福建疫情防控“三公(工)一大”融合协同持续强化,流调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省共设立定点医院12家、救治床位7363张和后备定点医院11家、床位6518张;组建了12支省级医疗救治队;全省共有核酸检测机构355家,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达292万管,片区核酸检测支援机制持续完善。
十年来,我省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总体保持在低水平的平稳态势,居民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卫生健康状况大幅改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亦稳步推进。截至2021年底,全省各类健康支持性环境达2387个。
全国医改排头兵
十年来,我省聚焦群众就医急难愁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在药品耗材采购、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2019年、2021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先后两次发文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医改经验,三明市获批全国唯一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我省在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阶段性评估中位居前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7年名列前茅。
十年来,全省90%的三级综合医院能提供精确到1小时以内的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
省内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可实现检查检验报告调阅共享,累计互认检查检验项目约8654万项次;
各设区市积极开展“无陪护”病房、无“红包”医院创建工作;
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一老一小”备受关注,我省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妇女儿童健康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随着2016年启动的家庭医生签约不断推进,全省组建家庭医生团队8863个。
百姓普遍感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医疗服务流程更加合理、医疗行为更加规范,在2020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我省门诊、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位居全国第3名和第4名;2021年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满意度平均分为91.35分。
十年来,我省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勇闯重重“难关”,力争“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加速破解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
加速实现“大病不出省”
急危重症、疑难病不出省,是群众所盼。
十年来,围绕“大病不出省”,我省实施委省共建,推进医疗“创双高”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与国家高水平医院建立“一对一”合作共建关系。
从一张设计图、一堆沙土到如今,复旦附属华山福建医院等7个国家级试点项目已落地我省,其中5个项目投入运营,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22项,其中填补省内空白有41项、国内空白有3项。这直接带来的成果是——“2021年试点医院转外就医患者同比减少25.57%”,这一数据直观反映了部分疑难重病可以在省内得到解决。
另外,我省2家省级高水平医院入围全国百强,全省12个专科入围全国专科声誉10强提名,38个专业72个临床专科进入华东五强或五强提名,数据也说明当前我省正在形成“医疗高地”。
十年来,我省中医药事业也在加强“塔尖”建设。
群众直观地看到的是,一所所中医药韵味浓厚的现代化中医类医院林立;切身体验到的是,更高水平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数据显示,全省已有98所中医类医院、4个专科列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或培育项目;
也有越来越多中医药人才迈入“国家队”,包括2名国医大师、5名全国名中医、2名全国中医药教学名师、3名岐黄学者,2人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表彰。
今年,《福建省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中央编办批复同意省卫健委加挂“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牌子,更加助推我省中医药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而我省人民在省内就能享受“国家队”的医疗服务,这无疑是深化医改带来的健康“红利”。
一般病、日常疾病在家门口解决
“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的小医院门可罗雀”,曾是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的写照。(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