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泉州市正骨医院专家上门救治

“跪着走路”16年女孩重新站立

本报记者 张鸿鹏 通讯员 吴佳弘 王建嗣

李炳钻在门诊坐诊

李炳钻正在为患儿做检查

□本报记者 张鸿鹏

通讯员 吴佳弘 王建嗣

刚出生,就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她跪在地上行走了16年;

18岁那年,她成功站立起来,步入梦寐以求的校园,上小学四年级;

23岁初中毕业……

许多人眼中,泉州洛江女孩彭惠婷的人生总比同龄人慢一拍。但她没有气馁,反倒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努力弯道超车。

2022年8月,惠婷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抉择,已经初中毕业的她即将报考高中,迷茫的她又再次联系了泉州市正骨医院小儿骨科的李叔叔,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她时常说,是泉州市正骨医院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一起来听听这个“跪着走路”女孩与医护人员的双向奔赴故事。

泉州女孩跪着走路

梦想着穿裙子去上学

彭惠婷出生在泉州洛江区虹山乡松角山村,家里经济状况不好,父亲在外做小工,母亲在家做杂工,收入微薄。早年,一家十余口人挤在一座老房宅基地里。因从小患有马蹄内翻足且伴有大小便失禁,16岁之前,惠婷都是在跪着行走中度过。

乐观开朗的她回忆,刚开始并没有感受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直到7岁那年,妹妹开始上幼儿园。“为什么妹妹比我晚出生,她能上幼儿园,而我不行。”从那以后,她开始感受到孤独,成天在家里看电视。

10岁那年的国庆节,家里人都跟着婶婶回娘家玩,自己却被独自留在家中。那时候,她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怪物,被人抛弃,内心也很渴望出去玩、交朋友。

多年来,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在多次求医无果且欠下许多外债的情况下,父母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治疗。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惠婷也会在家帮助妈妈干些贴鞋面的手工活。

常年用膝盖行走,她的膝盖上已磨出老茧,严重时还会起脓;有时惠婷跪累了,也会拄着拐杖站起来行走,但是在用力的过程中,脚上就会磨出血来。

村里的人都说,惠婷一辈子就这样了。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遭遇被当地新闻媒体报道;一个人的出现,让她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当泉州市正骨医院卢志坚书记和副院长兼小儿骨科学术带头人李炳钻来到她家里,出现在她面前,告诉她“我可以让你站起来”时,惠婷的眼泪哗啦啦地往下掉。她喜欢看电视,渴望像电视里的女孩那样,穿着裙子在阳光下走进校园,自由奔跑。

两次马蹄内翻足矫形手术

让她重新站了起来

泉州市正骨医院小儿骨科在治疗马蹄内翻足矫形方面经验较为丰富,每年都有大量的马蹄内翻足儿童在院得以治愈,重新站立行走。

2015年夏天,惠婷在家人带领下来到泉州市正骨医院。

考虑到惠婷情况比较严重,李炳钻和团队仔细研究手术方案,决定分两次为她完成两只脚的马蹄内翻足矫形手术。

“李叔叔每次都会来帮我换药。”惠婷回忆。

第一次手术完成后,由于血流不通畅,换药时特别痛苦,要用镊子把脚上腐烂的肉刮开,涂抹上药,再重新包扎好。那时,李炳钻虽然平时忙于手术和门诊,还有许多行政工作,但每天都会抽时间来给她换药,帮助她恢复。

经过四个多月的调理,李炳钻又为惠婷做了另一只脚的矫形手术。考虑到第一次手术由于血流不通畅导致淤血,李炳钻改良了手术方式,在脚上挖了个小孔洞,让血液不会在一个地方淤滞。同时,在孔洞里塞上纱布,方便换药。与第一次手术相比,脚部的溃疡就不那么严重,大大减轻了惠婷的痛苦。

很快,在泉州市正骨医院小儿骨科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惠婷顺利康复。临出院时,泉缘义工团爱心人士专门送了一双粉红色的鞋子给她。当她第一次穿上新鞋子时,李炳钻接到她的电话,“李叔叔,我可以穿着鞋子睡觉吗,这是我第一次穿上鞋子,我太喜欢了”,当时他被这个问题问蒙了。过后,李炳钻才深刻感受到,惠婷十多年来没有穿过鞋子,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双鞋。

医患情没有因为治愈而断联

真情在病友间传递

惠婷与泉州市正骨医院小儿骨科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她的治愈而结束。

每年寒暑假,惠婷都会主动申请来到泉州市正骨医院小儿骨科做义工,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是泉州市正骨医院小儿骨科成立20周年,多年来,得到帮助的不仅仅是惠婷一个。

来自三明的男孩小余(化名),不幸患了“脆骨病”,就是俗称的“瓷娃娃”,一年里三次骨折,小余不能上学,父母为了照顾他没有办法上班挣钱,一个家庭陷入了困境,李炳钻带领团队凭借对罕见病、少见病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进行认真讨论,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为病人实施了矫正和可延长髓内针固定手术。如今,小余没有再骨折过,踏踏实实上学了,父母可以安心去工作,一家人开心地露出了笑容,一个家庭改变了!

南安一对早已被判“死刑”的脑瘫双胞胎,其父母带着他们,辗转多家医院,走过了多年艰辛漫长的求医之路。2005年4月份起,他们住进了泉州市正骨医院接受不间断治疗,从连汤匙都不会拿到能自己吃饭,从无法坐立到可以自己走路,如今妹妹已经成家,哥哥做起了电商,自食其力。如此大的转变给予了两个生命对全新生活的无限向往,改变了这个家庭风雨飘摇的命运。

在李炳钻的手机里有一个名为“正骨医院-髋友会”的微信群,群内有近500名患儿家长。平日里,大家在群里畅所欲言,相互了解,同时也能随时咨询医生相关问题,极大缓解了家长们对孩子疾病的焦虑。

家住厦门的刘女士的女儿妮妮(化名)今年10岁,出生6个多月做体检时,医生发现她的双侧腿纹、臀纹不对称,怀疑患上了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刘女士带着妮妮求诊了厦门当地医院未果,后来,经人介绍来到泉州市正骨医院小儿骨科问诊。经该院专科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臀部扁宽,股骨大粗隆突出,确诊为先天性右髋骨关节脱位。

因保守治疗方法无法奏效,妮妮已经两周岁了,根据妮妮的实际情况,当年,医生为妮妮进行了切开复位截骨术。手术十分成功,经过观察,妮妮术后恢复良好,没有出现术后再脱位,后期针对妮妮的恢复情况进行进一步的髋关节功能锻炼。

“每年的病友会我都参加。”刘女士说,手术成功后,每年她都会带孩子来检查,目前妮妮恢复得很好。同时,考虑到髋关节脱位具有遗传性,她还带了二女儿前去筛查,医生说没有什么问题,自己也算吃了定心丸。

病人使他进步,也让他感动:曾经救治的一位孩子如今在美国,每年的感恩节都会给他发信息,感恩他的治病之恩。一个病人的妈妈特地到深山里摘野茶,自己清洗烘炒制作成茶叶,从南平带来送给他……

每次提起这些,李炳钻很欣慰。他说,尽管从医的这20多年来很苦很累,但很值得!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