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代表,25所中医药院校的书记、院长,各省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人,齐聚榕城。
这是2022年7月28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用现代流行语来说,这场会议就是中医界的“神仙开会”。
时光倒流,在省内召开这样具有历史性、鼓舞中医药人的会议,要说到1985年的振兴福建中医大会。
两场会议,相隔37年,对于现任福建省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处负责人钱新春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
1985年,全国各条战线在深入进行改革,中医药也搭上这股改革的春风。当年8月29日至9月2日,省政府在福州召开振兴福建中医大会,号召振兴福建中医工作,开创中医工作新局面。时任省委书记项南、省长胡平到会作动员报告。
大会表彰为中医药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从医30年以上的中医药人员1670人颁发荣誉证书,其中,省名老中医128人。会上,交流各地中医药工作经验。会后,省政府作出振兴福建中医事业的七条决定。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以加强中医机构和中医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中医专项经费投入机制,突出中医特色,完善中医服务功能,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全省中医药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对今天很多人而言,那段历史只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可对于经历过动荡年代、中医药事业一度停滞的老一辈中医药人来说,那是振奋的一年。
翻看着1985年的那张老照片,钱新春说:“我的中医药发展理念与国家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密不可分。”
在省内中医药人备受鼓舞的1985年,闻着中药香长大的钱新春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医,考上了福建中医学院,并立志从事临床。5年后,他以大学五年总成绩位列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
“特优生可以自行选择单位,我在当时系书记兼辅导员陈子民的谆谆教诲下,改变了最初的志向,选择进入党政机关。”钱新春说,“我还记得,省委组织部考查组的其中一个问题:‘如果你选择了党政机关,可能就不再从事临床,与你当年报考中医院校的愿望相违背吗?’我回答:‘当前要树立大卫生观念,我认为我选择党政机关,不是放弃中医,是热爱中医。我如果直接从事临床,医术再好,每天也只能诊治20~30名患者,如果我选择省卫生厅,就可以从大卫生出发,做好大卫生的管理,诊治的将是成千上万的患者。’”
1990年8月,钱新春开启了在省卫生厅(现为省卫健委)中医处的工作。
(二)
1991年,全国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卫生工作五大方针之一,改变了中医在管理体制上的从属地位,中医药事业步入医教研全面发展的进程。省卫生厅贯彻卫生部“一条主线,三个加强”发展中医的总体思路,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机构和队伍的内涵建设。
在此背景下,“创建全国重点示范中医院,可以说是我在处里最早接触到的一件大事”,钱新春回忆,是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杏林计划”,在全国重点建设100所示范中医院。我省报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有6所中医院列为全国示范中医院建设单位。其间,他马不停蹄地来回穿梭于候选中医医院之间,为考评专家做好后勤工作。3年后,6所国家示范中医院建设单位通过验收,跨入“全国百家示范中医院”行列。
“抓机构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在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保护与传承。”钱新春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能代表福建中医学院学术水平的名家有“五老”,他们是俞长荣、俞慎初、盛国荣、黄宗勖、赵棻;在福州本土,有四大中医世家,分别是孙氏妇科、陈氏儿科、邓氏肛肠科、黄氏针灸科,家喻户晓,老百姓赞誉其为“四大金刚”。
“这些大师都是我大学时期的老师,他们不仅中医基础知识扎实,而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福建近代中医的‘翘楚’。”钱新春眼里充满敬佩,不过,他也有些遗憾地说,“可当时的中医名家大部分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