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大地,自古以来人才荟萃,名医辈出,三国时期长乐的董奉被誉为杏林始祖、宋代保生大帝吴夲是中国历史少有的被尊为“帝”的医生、大宋提刑官宋慈是世界法医学鼻祖、清代名医陈修园是杰出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清末太医力钧是一代中西医汇通的大家……福建中医药大学就诞生于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是福建省“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碧波荡漾的宋慈湖畔,草木清香的时珍园里,每一片涟漪、每一株花草都在传唱着福建中医药的故事。
现今的福建中医药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旗山脚下,自1953年筹备至今,校址至少迁移过五次。在时间的流转、空间的变换过程中,福建中医药大学有波折,更有发展。
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说:“如果没有新中国创办的中医药院校,就不会有福建中医药大学;如果没有中医药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就不会有今天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所谓‘有为才有位’。”
自1958年国务院批准福建中医学院(现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正式成立开始,它便成为培育我省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主渠道,承担着我省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主要任务,对传承和发展福建省中医药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1953年9月,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教学方式一改传统中医跟师模式的口传心授,师生互教互学;1958年7月,福建中医学院在原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先后聘请了胡友梅、李健颐、俞慎初等名家到校任教,并组织人力自编教材,以本科班(六年制)和专修班(带薪学习的本科生)的形式招生,当时全校仅85名学员,到1969年停办之前,已有在校生469人;之后福建中医学院被并入与福建医学院、华侨大学医学系合办的福建医科大学,校址在泉州,改为中医系;197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福建中医学院复办,恢复中医医疗专业,陆续搬回福州……”1979年以前,学校随着时代沉沉浮浮的那段历史,李灿东虽未亲历,但也能娓娓道来。
1979年,他考上福建中医学院,1984年,毕业留校从教,至今38年,从束发之年到几近花甲,他亲历了学校的复办、成长和发展。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挂了七八个牌子,我们学校的牌子是其中最破的一个,挂在边上,白底黑字写着‘福建中医学院’。说是学校,其实没有几间像样的校舍,我们坐在用砖头砌起来、树干作为房梁、瓦片搭起来的简易教室里面学习。”李灿东回忆当时中医学院的办学条件。
从建校之初的老一辈中医药学家,到20世纪80年代的“五老”(俞长荣、俞慎初、盛国荣、黄宗勖、赵棻),再到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一甲子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如今学校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近5万名中医药人才,遍及海内外。
从人才的体量上看,这无疑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成果。而学校领导班子有更高的目标,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有地位的学科。
“从历史上看,我省的几个学科在全国范围内是有地位的。我校在1981年就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五年制本科中医骨伤专业,在1988年办了中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在陈可冀院士的指导下,我们于2005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省级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李灿东介绍,近十几年来,有几个新的学科也走到了全国的先进行列——中医诊断学、康复医学、中医健康管理,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在国医大师杨春波、陈民藩带领下,中医脾胃病、中医肛肠科在中医临床学科建设中独树一帜,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二
身为高校校长,李灿东很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作为一所高校,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
标准答案无疑是培养人才。可身为一所中医药大学的校长,李灿东对此有更具体的设想——他说,现代的高等教育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对于中医这一特殊专才的培养,需要特殊的土壤和养分。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留住中医的根,为福建省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作为中医院校,我们除了培养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服务临床的中医师。尤其是未来的医学是健康医学,培养能看病的医生远远不够,还要培养维护健康的人,为整个中医药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和中医药产业提供人才支撑。”这个问题其实不容易回答,可他脱口而出,并且想得很长远。
那么,更难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培养真正的中医?
有人和李灿东开玩笑:“你就按照你的成长道路去复制更多的‘李灿东’就好了。”
他听后,云淡风轻地笑了笑说:“一个中医的成长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实践的磨炼,中医的成长往往是个性化的,很难被复制。”
我国从1956年才开始办中医教育,第一批正式的中医院校有四所,1958年办了第二批,福建中医学院位列其中。而几千年来,中医药教育以师承为主,就像中国戏曲、中华武术都有自己的一套教授方式。
他直言:“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师承有它合理的内涵,注重传承、注重实践、注重感悟,但‘口传心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扬长避短,充分吸收传统师承合理的部分,与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003年福建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中医师承班”,探索性地把师承模式引入大学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学校在总结“中医师承班”经验的基础上,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后改为“5+3”一体化)创办了“修园班”,实现了师承与硕士生培养的有机结合,二者分别被福建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