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5版)

回想起曾走过的教改之路,李灿东说,“修园班”的培养目标是中医功底扎实、中医思维牢固、临床能力强的中医接班人。

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修园班”教学上就是“五无四有”。“五无”是指教无定法、教无定性、教无定书、教无定量、教无定时,“四有”是指有目标、有计划、有总结、有升华。此外,他对一些课程作了适当的调整,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强化中医经典课程,对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重组和调整,增加暑假期间在基层医院、诊所的见习,等等。

李灿东强调,中医人才一定要分类指导,培养中医专才不能简单套用高等教育培养通才的办法。

“这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而这就必须有评价体系。”他兴奋地说,“如果一年能为福建省培养10个真正的中医,一个中医平均可以工作40年,那对于未来福建省的意义也很大。”

2017年,他在国内比较早地提出,要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评价体系与培养模式,包括疗效评价、学术评价、人才评价体系,以及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机制体制。

2022年7月,全国中医人才大会在福州召开,全国25所中医药院校的书记、院长在会上作交流、分享,很明确地把建立符合中医规律的评价体系作为中医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2022年10月22日,《福建省中医药条例》正式施行。“中医药职称评定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评价特点,将中医思维、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主要评价标准”以法规的形式写入其中。

对中医的评价问题,就是“指挥棒”的问题。

“如果完全按西医标准去评价,拿着别人的尺子量中医,难免会有些削足适履。”李灿东恳切地说,只有建立适合中医药的评价体系,才能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除了校长、老师的身份,他还是一名中医,于2022年获评第二届全国名中医。38年来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和临床第一线,不论在课堂上,还是临床带教,他反复和学生们强调,中医的精髓在中医思维,一定要用中医思维去诊病治病。

2020年,李灿东带着他的弟子们创办了“旗山堂中医传承工作室”,为中医学子提供一个学术传承和交流的平台,邀请中医名家名师传道解惑,邀请有真才实学的民间中医、草药医生交流讲学,真正把中医精华传承下去,留下中医的基因。

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用李灿东的话说就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希望各界对我省中医药教育充满信心,并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同时,福建中医药事业的美丽华章也期待着更多的中医药人激情续写。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