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对大家特别关注的几条措施,做了详细解释。
为什么密切接触者管控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随着病毒变异,其潜伏期逐渐缩短,在5天内发现阳性的概率很高。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集中隔离时间由7天改成5天预计可节省大量隔离资源(约30%)。
考虑到奥密克戎最长潜伏期为8天,5天集中隔离结束后实施3天居家隔离能最大限度管控住风险。
为什么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评估显示,密接的密接人群规模大,但感染风险极低,阳性检出率仅为3.1/10万。通过及时判定并管控密切接触者,就能降低密接的密接转阳的风险。因为极低的阳性概率造成大量人员被管控,两害相权取其轻,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为什么取消中风险区判定?
评估显示,中风险区阳性检出率低,仅为3/10万。但中风险区划定后,导致大量人员被管控,出行和流动受到限制,同时消耗了大量基层工作人力。因此取消中风险区判定。
为什么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管控措施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评估显示,高风险区外溢人员阳性检出率为4.9/10万,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高风险区阳性人员外溢主要与风险区划定不及时、范围不准确、协查不及时有关,发生疫情的地方要第一时间精准划定高风险区并对社会公布。
为什么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管控措施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评估显示,解除闭环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感染风险极低,阳性检出率为1.6/10万。通过闭环和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规范开展核酸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感染者。
国家卫健委:优化调整能够明显缓解各地疫情处置中的一些瓶颈和障碍。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雷海潮表示,不断优化疫情的防控举措,不是放松疫情防控工作,而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强调更加与时俱进,要根据病毒的演进变化趋势,还有实际防控能力的改善和提升,以及积累的临床治疗的经验和认识,来优化和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总的要求就是,要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做到既防住疫情,又尽可能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服务保障的影响。
结合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等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经过专家的深入研究和论证,提出了二十条优化完善的政策举措,优化之后的举措能够明显缓解各地疫情处置当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障碍的问题,比如说隔离资源相对比较紧张,隔离房间不足。
另外,流调方面压力非常大,流调的人员也相对不足。比如说,这次取消了对于密接的密接的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集中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来把风险地区和密接人员的有关调查和风险管控的工作做得更好,能够用更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样的调整和优化,是要更加精准科学地做好疫情防控和处置工作。
(央视新闻 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