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颖
近年来,青少年儿童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可达10%~20%。
不少家长将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归结于当下的学习生活压力。
事实上,这些问题或许缘于孩子幼年时期,家长欠下的“养育债”。
孩子上学暴露的问题竟与幼年养育相关
自从儿子东东上了小学之后,张女士就没少接到老师的“投诉”:上课坐不住,不听指挥,学习、运动能力落于同龄孩子……这让张女士十分苦恼。
在老师的建议下,张女士带着东东去了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寻求帮助。听了张女士的描述,儿保科发育行为专家钱沁芳副主任医师让张女士回忆了孩子幼年时的种种心理行为表现,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所在。
原来东东父母工作忙,东东幼年一直由爷爷奶奶养育。平日里,电视是东东最亲密的“玩伴”。由于长期缺少语言的双向互动,东东到两岁半还不会说话。加上爷爷奶奶的过度保护,东东的爬行、跳跃、单脚站立等大动作锻炼也很欠缺,以至于上了小学后,东东的跳绳、拍球都与同龄孩子相差甚远。
得知孩子现阶段的问题出自于自己的陪伴不足,张女士追悔不已。
重视孩子早期心理行为发育的“投资”
和张女士类似的家长不在少数。省妇幼保健院保健部主任欧萍指出,不少家长习惯在孩子上了小学出现问题后上医院找原因,殊不知0~3岁阶段孩子的心理行为发育,与多年后的学习、生活、情绪、社交等能力环环相扣。
“举个例子,3岁前是孩子语言发育关键期,错过关键期的语言训练,未来孩子的表达能力就会受影响。还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3岁前握笔画画、串珠子、搭积木等精细动作的训练,那么孩子日后握笔、写字等手眼协调能力可能就会落后于人。”钱沁芳说。
因此,重视孩子早期的心理行为发育“投资”,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不仅仅是参考生理年龄,而是依据孩子的心理发育年龄进行培养,孩子未来的获益会更大。
过半家长忽视孩子心理行为发育筛查
低龄孩子心理行为发育的落后,家长往往不易察觉。钱沁芳还发现,目前过半家长在给低龄孩子做体格检查时,并没有同步给孩子做发育行为筛查的意识,特别是只在社区做体检的孩子,更难有这方面的评估。
“家长往往认为体格检查看得见、摸得着,而发育行为评估是在玩,不是在检查。但事实上,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事关孩子脑部发育,和身体发育同等重要。”钱沁芳说。若家长能早些识别与干预,孩子心理行为发育早期出现的某些异常的端倪或表现,对孩子将来的预后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0~3岁婴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具体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特点?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陪伴和养育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11月24日晚《大医生开讲》直播,让我们一起关注婴幼儿的心理保健。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社、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协办单位:福建省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