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目前,福建省肿瘤医院已和福州大学强强联合,共建“医工交叉研究院”。围绕主要肿瘤的防治,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组建不同的攻关小组,遵从“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依托医院的肿瘤学专病学科和学校的工科优势学科,率先在生物医用材料、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与康复等合作基础较好的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希望经过共同努力,不断产生出肿瘤防治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更好地服务患者。
记者手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本报记者 刘伟芳
近年来,医工交叉频频登上科技创新领域热门话题。
我国医工融合仍处于早期阶段。虽然医工交叉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在创新水平、产业结构、供应保障能力、制造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相关成果的转化能力和效率依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比如投入时间长、成本大,医工转化意识和能力不足,医护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不断试错;资源对接低效、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长期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医工转化过程中的原创性、合作稳定性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有待完善。
作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教育部也不断加强新医科建设,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医文、医工、医理、医×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将传统医学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进行融合,提出了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
在记者看来,医工融合对医护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临床、科研都要抓。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对于一些重复的工作,如超声科、检验科等,以及一些在有明确治疗方案的常规性治疗方面的工作,最有可能被科技取代。
医学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但人文关怀,是永远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