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相关的要求和规定,ICU区域里,一张病床平均最少配备0.8名医生,2.5名护士。而面对新冠重症病人,高龄、基础病多、起病急、病情重,救治这样一个重症病人的工作量是一般病人的五倍。可见,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这时候我们还分出了一支队伍在新创建的亚重症病区救治。”李玮说,“必须要守住!并且我们要尽可能降低病死率,尽力用我们的医疗技术挽救病人的生命。”
记者看到,两个年轻护士在咳嗽后互相拍背。重症高峰下,每一位医护化身天使,全院医务人员带着未愈的病体一起扛着,相互搀扶着应对重症高峰。
重症高峰下
“核心的核心”是“顶上去”的精气神
重症高峰下,对于医护来说,除了病人多,更紧张的是,最危急的情况时时都在发生,“顶上去”已经成为他们的本能反应。
在呼吸科、ICU大本营床位全满的情况下,从1月2日陆续新增的四个病区也全部住满。呼吸科叶玲、林劲榕、黄进宝、杨萍与重症医学科陈怀宇为主的高级职称医生分别带领从各科来支援的四五十名年轻医生、一百多名护士开展四个病区的救护工作。
1月3日晚上,呼吸科一区,一个病人一晚上心跳停了四次,每一次,医护都在第一时间飞奔到病人身边,心肺复苏、抢救。
1月6日,叶玲中午1点多结束门诊,巡查完呼吸二病区的病人后,刚吃完饭就遇上病人需要插管抢救。
1月6日下午4点,陈怀宇主任从ICU“大本营”“抢了”两根气管镜回来,马上就给病人治疗,“病人等不了,痰出不来会堵死”。
值班医生通宵忙,非值班医生也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每个病人每天至少要“挂”6瓶,责任护士一整天都在不停“接瓶”、不停观察病情,到每个床位一一指导病人俯卧位或趴位,最高气温仅14℃,护士们却忙得袖子都挽了起来……
在采访中,陈捷院长不禁热泪盈眶,他感动于,抗击疫情三年来,医务人员总是一声令下就冲在一线。
这其中也有,刚从北京支援回来的队员们。1月4日傍晚5点,他们刚下飞机就回到科室,决定全部放弃休息,投入临床工作。
黄进宝副主任医师是在当晚8点回到呼吸科“大本营”的,他第二天马上开赴新开设的呼吸科五区,带领团队投入战斗。
吴传兴是设备处的一名工程师,随着医院用氧需求加剧,他和其他工程师、采购人员等都加入了制氧机房的工作,24小时轮岗,即使右手被-180℃液态氧冻伤到红肿、起泡,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设备处处长杨文芳说,因为大家都深深地知道,供氧就是全院的生命线,只有保证全院临床救治一线用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保证病人的生命。
重症高峰,医务人员正是有着这股“顶上去”的精气神,支撑着他们坚守在最核心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