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寒冬终将过去 “新生”总会到来

新冠疫情下的省立南院妇产科和NICU

本报记者 林颖 通讯员 宁宇 陈钰涛

2023年1月12日11点多,福建省立医院南院,一阵有力的哭声响彻产房,一个7斤多的新生命被助产士双手托出

省立南院产房护士长林常芳

阳性孕妇咨询微信群

查房结束的NICU副主任医师张敕正用奶瓶给一个宝宝喂奶

重症医学二科(NICU)护士长张亚需

在NICU呆了5天的宝宝小宇(化名)准备出院回家

1月12日11点多,福建省立医院南院,一阵有力的哭声响彻产房,一个7斤多的新生命被助产士双手托出,无影灯的光亮照在他的身上,看起来满是希望。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省立医院南院妇产科和它背后的“支撑”新生儿重症医学科(NICU),记录这两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全力以赴、共迎“新生”的场景。

医护们没有“停下来”的选择

感染新冠病毒后,许多人或许可以给生活和工作按下“暂停键”,而孕妇和妇产科却没有“停下来”的选择。

时间倒回到2022年12月中旬,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孕产妇纷纷受到波及。

“那些阳性产妇本身呼吸不顺畅,再加上顺产时用力、喊叫,我们不可能要求她们一直戴口罩,因此带着病毒的气溶胶、飞沫就可能喷溅到我们身上。”省立南院产房护士长林常芳一边摇头一边唏嘘地说:“即便做好了个人防护,我们上一个班,几乎‘团灭’。”

很快,产房里26个护士分批阳了21个。

“当时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坚守到最后一刻,有不少值班医生即便出现一些症状,但他们仍坚持拿到阳性核酸报告那一刻,才离开岗位。为了保证科室运转,所有主任医师也全部下沉,退一级值班,保障急诊和紧急分娩产妇的需要。”

谈及最难熬的2022年12月25日那一周,本报健康大使、妇产科主任林靓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大家都很努力往前冲,我们全力坚守保障每一名产妇的就诊需求。”

和妇产科一样面临巨大压力的,还有与产房一门之隔的重症医学二科(NICU),人手最紧张的时候,科里只剩6个护士,而床位基本是满的。

形势开始变得胶着起来,每个值班护士只能“硬顶”,不仅看护的新生儿数量增加,每天的工作时间也拉得更长,有时第一天是夜班,第二天还是夜班,回家睡一觉又来了。

“我们全力护佑母婴健康”

在妇产科住院部,记者见到了前一天刚刚“升级”为二胎妈妈的陈芳(化名)。斜靠在床上的她口中发出“嘚嘚嘚”的声音,逗着怀中的宝宝,眼中满是爱意。

就在去年12月底,陈芳也倒在了这波新冠病毒感染的“洪流”中——腹中的孩子会不会受影响,这让她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担忧。

当时正是发热门诊患者激增的时候,不愿挤医院的陈芳通过妇产科建立的阳性孕妇微信群,向医生们提出自己的困惑。

很快,她的问题得到及时解答,医生还指导她通过热敷等方式缓解酸痛,让她感觉舒服了许多。

几天后,陈芳阳康了。因为胎儿较大,且有疤痕子宫,林靓给她制定了择期的剖宫产手术。手术当天,母子平安。

省立医院南院妇产科急孕产妇之所急,马上采取应急预案,在原有孕妇管理群的基础上成立阳性孕妇咨询微信群,因为入群人数多,微信群被升级为能容纳1000人的企业微信群,以更大限度地解答大家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困惑。经过医生们的反复解释,大家心态渐渐放平,顾虑也少了。

为避免发生院感和交叉感染,妇产科还将病房分区,分别入住感染者和未感染者。后来大多数产妇都阳了,但新入院的孕产妇还是会尽量安排在单间,以确保母婴安全。“我们一定是应收尽收。”林靓对记者说。

家长不愿带宝宝出院:

在这里我们最放心

2022年12月22日,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到第一位阳性宝宝小可(化名)。出生20多天的小可在家中被感染,因发热、呕奶、呻吟入院。经过5天左右的治疗,小可的临床症状消失,已符合出院的标准。

奇怪的是,小可的父母却以各种理由推托,不愿带宝宝出院。

经过多次沟通,医务人员才知道小可家里人都阳了,父母担心孩子回家后再被感染,才不愿离开。

小可家人说:“孩子在这里,有你们照护我们最放心。”

之所以能得到家长这样的肯定,在NICU,医务人员除了承担普通医护的责任,还充当着“临时妈妈”的角色。

记者来到NICU时,查房结束的NICU副主任医师张敕正用奶瓶给一个宝宝喂奶,一边喂一边用手轻拍安抚。

温柔,是NICU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他们还拥有一双细致的“慧眼”。

面对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的宝宝,甚至无力啼哭的早产宝宝,要判断宝宝的病情变化,考验的就是大家的细致观察。

“特别是出生只有几百克的早产宝宝在我们照顾下慢慢长大,出院后家长还频繁和我们互动、发微信,甚至来这一起过生日,那种满足只有从事这份职业的我们才能深深体会。”NICU护士长张亚需说。

寒冬终将过去

“新生”总会到来

探访期间,记者恰好遇到在NICU呆了5天的宝宝小宇(化名)准备出院回家。护士们开心地给小宇穿好衣服,裹上包被,告诉他“要回家了”。

由于胎位不正,小宇出生时因呼吸窘迫转入NICU。施先生老家在三明大田,孩子妈妈出院回家后,他便彻夜呆在医院地库的小车里,随时关注孩子病情的变化。

结束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先前倒下的医务人员大都已经阳康返岗,妇产科和NICU正最大限度地提高诊疗效率,全力以赴守护生命。

至于未来是否面临一场持久战,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寒冬终将过去,病毒阻挡不了“新生”的到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